大灣區GBA專題:註冊即獲政府關心 多港「同鄉」不用獨鬥
【明報專訊】新時代下,年輕創業者李鉑嘉(Parker,圖)的故事顯得順暢許多。機械工程專業出身,畢業後任職外企開發工程師兩年,積累經驗後,Parker決定自己創業,研發工業機械人雲編程軟件。他認為中山發達的製造業很適合科技創業,「希望我們的產品幫中小企自主完成自動化改造,不再依賴服務商,這樣能為他們節省至少1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成本」。目前,Parker的項目已獲香港數碼港及一些內地的投資基金青睞,他希望7月份拿到融資,產品順利在8月推出市場。
政府主動問支援教申報
Parker是通過朋友了解到工合空間,幾次接觸後,去年成立新公司並正式入駐,「註冊公司只跑了一趟,到工商局兩小時出證」。初當創業者,除了租金減免等優惠外,Parker最看重創業基地能提供的人脈和政府資源。「單憑我自己,很難接觸到市政府的人,第一間公司運營了3年才被當地政府關注到,但在中山不到一個月,他們就留意到我的公司,會主動來詢問需要什麼政策支援,又提供市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的一些政策資訊,讓我知道可以怎樣申報。」
Parker表示,在工合結識到不同行業的創業者,覺得現在身處創業基地則像一個家,「比如他人的項目有時需要用到我的資源,我的項目又有時需要用到他們的資源,大家就互相幫忙合作。而且很多都是香港人,有『同鄉』的感覺,交流起來也很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