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風颼颼?奔走依舊
【明報專訊】兩年前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未消退,過去一年仍是新聞焦點,佔據《明報》逾三分之一頭條新聞。今年初第五波疫情大爆發,本港染疫人數衝破百萬,如海嘯般衝擊公營醫療系統,更為採訪工作帶來前所未有挑戰。《明報》記者一如既往堅守崗位,追訪疫下人與事,揭露社會亂象及政府抗疫失當,以文字及照片記載疫戰歷史。
第五波爆疫初期,《明報》編採團隊開始分兩層樓工作,農曆新年後社區染疫人數幾何級上升,嚴峻時記者一度要在家工作以減集體染疫風險,但陸續有記者感染或成密切接觸者,令採訪人手更緊張,有記者留家隔離仍繼續工作。
措施屢變 大量求助盼記者代問
過去兩年,《明報》主力跟進疫情新聞的記者根據430疫情記者會等公開資訊,整合成資料庫記錄患者資料,隨茞臚酊i大爆發,衛生防護中心不再公布每名患者資料,令資料庫無以為繼。記者無法再藉資料抽絲剝繭及分析疫情,遂改變策略集中發掘新聞點子,推出各類專題報道,為疫下社會把脈。
公立醫院不勝負荷,許多染疫者一度只能留家隔離,記者尋訪得不少故事,有家長細說病童留家惡化至腦炎,也有遺屬控訴染疫家人死於求醫無門。入院及隔離安排一變再變,政府熱線難以打通,《明報》電郵及記者在爆疫高峰收到大量市民投訴或求助,冀記者代向政府發問,涉及隔離令出錯、家人與被送往隔離設施的長者失聯等亂象。
報道遺體垃圾滯醫院 社會迴響
隨茯V疫及死亡人數拾級而上,記者循醫護報料及多方線索追蹤,發掘多宗獨家新聞,包括最先披露公院急症室擠滿患者及殮房迫爆導致遺體滯留急症室慘G,引發迴響及其他傳媒跟進,促使醫管局及衛生署推出解決措施,也揭發具傳染性醫療廢物一度在公院堆積如山。
報道不單靠文字,也靠照片呈現。今年2月中,多區急症室人滿為患,大批老弱病人在冷風中露天等候入院,是第五波標誌畫面之一。《明報》攝影記者每日跑遍各區急症室,用鏡頭記錄心酸影像,以照片無聲道出公院爆煲苦G。
走訪醫院染疫 攝記無悔記錄歷史
攝記鄧宗弘連續一周走訪多間急症室,有日他高空拍攝明愛醫院急症室外麻麻密密的病H,捕捉到動人一幕:插荇餺薱鴾峖蝑m單薄的伯伯,督H聽電話時露出乾癟手臂,鄰H婆婆把手伸向他,恍似想尋找連繫。照片後來在網上廣泛流傳,看者心酸。
急症室內外滿佈染疫病人,鄧宗弘每次一留就數小時,有晚下班回家喉痛及發燒,快速測試陽性。「做記者不止是報道新聞,也是記錄歷史」,入行逾十年的他說,首次見到醫院如此情景,形容如「人道災難」,拍照時聽見督H長者不斷呼喊「好凍」,倍感心酸。他不知這些照片對推動政策改善有多大影響,但相信震撼場面烙在許多人心坎。
現在疫情回穩,但第五波暴露社會深層次問題,疫後重建成為社會焦點,未來一年《明報》將繼續肩負第四權天職監察政府,記錄香港。
(《明報》6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