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解密:樂齡社區
【明報專訊】香港的高齡人口不僅增長快速,平均預期壽命亦屬世界前列。樂齡科技行業發展一日千里,對改善長者及殘疾者的生活潛力巨大,可助香港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帶來的挑戰。樂齡科技能否獲廣泛採用,取決於業界能否從中找出關鍵領域,以促使行業進一步發展並邁向成熟階段,以及得到政府與社會的支持。
.相關議題:人口老化、樂齡科技.
◆資料A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
.圖表1:香港出生與死亡變化
解讀
香港的平均預期壽命位處世界前列,根據政府統計處,2020年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3.4歲,女性為87.7歲;出生人口由2019年的52,900,進一步下降至2020年的43,000,2020年的出生人口更比死亡人數少7700,對本港人口問題造成挑戰。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長者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達7%,便可稱為「高齡化社會」。統計處推算,香港的長者人口將由2019年的132萬(佔總人口18.4%),增至2069年的258萬(38.4%),且長者人口超過250萬的情况將維持最少30年。
◆資料B
.輪候資助長者住宿 照顧服務的人數*(表)
.資助長者住宿照顧服務輪候時間*(表)
解讀
輪候資助長者住宿照顧服務的長者達2.8萬人,而輪候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平均需3.4年。據《明報》報道,2020年度有4898名長者及2126名長者,分別在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及資助護養院宿位期間離世,佔曾列入輪候名單的長者申請人數10.3%及20.5%。
◆資料C
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表)
.圖1:建設「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的範疇
.圖2:建設「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的範疇
◆資料D
本港樂齡科技發展
.部分香港推出的樂齡科技項目(表)
解讀
隨着人口老化問題持續,社會應思考如何將香港轉化為注重健康老齡化的「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樂齡科技可配合「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市」中多個範疇,如信息交流、健康服務等。
樂齡科技屬跨學科的領域,結合老年學、老齡化科學研究和科技等,目標是預防、延後或彌補長者的認知和身體衰退,並為長者策劃及建設跨健康、居住、流動性、溝通、休閒和工作領域的友善環境。
從圖2可見,樂齡科技可應用於不同範疇,例如透過配備智能傳感器的設備和智能輪椅,以提升長者的身體機能,讓長者繼續維持在社區獨立生活的能力,延遲他們入住院舍的時間,有助達致長者居家安老。
解讀
由多個政府決策局和部門推行的項目有助推動樂齡科技行業發展,透過撥款、技術支援及構建社區網絡,令不同持份者受惠。項目對加強樂齡科技行業供應和市民需求有幫助,亦能促進雙方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香港樂齡科技發展有賴政府及業界不同項目的推動,在衣、食、住、行等範疇發揮着正面影響。例如2019年底成立的嶺南大學樂齡科技體驗館為公眾提供體驗樂齡科技產品的平台,有助提升長者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體驗館亦有初創樂齡科技產品,以刺激創新技術和社會企業家精神。
●思考問題
1. 在香港推動樂齡科技發展,會遇到什麼困難?
2. 不同持份者可以如何推動樂齡科技在港發展?
文:元朗商會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 黃鳳鳴助理校長
圖:資料圖片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