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補貼門檻疫下「還原」不續降 議員稱不解
【明報專訊】政府2019年推出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下稱「交補」)並於翌年改善,其後因疫情及專營巴士加價,先後兩次推行臨時措施擴大資助。本港疫情反覆下,政府決定所有臨時措施去年底屆滿後不再延長。本報比對交補3個計算方式的數據,發現若用第一次臨時措施、即門檻降至200元、補貼上限400元,年均開支約28億元,較預料恆常開支31億低,同時平均受惠人數可增加逾100萬。有立法會議員稱對政府在補貼措施未超出預算下仍不降門檻做法感不理解,要求財政預算案中推出相應措施,向市民交代。
昔臨時措施降門檻
未超預算增100萬人受惠
政府於交補落實一年後,在2020年元旦起推出政策,市民交通開支超出400元後,政府將補貼超出金額的三分之一,上限為400元,政府預料每年恆常開支約31億元,惟計劃實際補貼金額及受惠人數一直低於預期。政府因應疫情爆發,該年7月首推臨時措施,將開支門檻降至200元,並於去年因應專營巴士加價,4月起再將補貼上限增至500元。
本報比對及計算過去兩年實施的3個方案,包括恆常計劃及兩次臨時措施的數據(見表),發現恆常計劃下,平均每月總補貼額約1.27億元、年均總開支為15.24億,月均受惠人數143.5萬,與政府預料的31億及220萬人落差較大。至於降低門檻後的第一次臨時措施,年均開支約27.72億元,仍在預算內,月均受惠人數則增加逾100萬,至254.11萬;第二次臨時措施因上調補貼上限,年均開支逾40億元,超出預算,月均受惠人數則增至約314.56萬。3個方案人均每月補貼額介乎約88.5至106.5元。
若以計劃實際推行的數據推算,政府料有能力恆常將補貼開支門檻降至200元,補貼更多市民,不過交補今年起已回復到原來恆常計劃,政府亦拒絕恆常化或延長臨時措施。
運輸署:經濟漸恢復
2元乘車優惠將擴
運輸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留意到近月經濟逐漸恢復,失業率亦有所回落,加上本月27日起2元乘車優惠將擴展至涵蓋60至64歲人士,預計有助減低有關人士的交通開支。該署重申交補涉及公帑,計劃每年恆常開支逾30億元,還未計及臨時特別措施的開支,政府在考慮計劃的長遠安排時,須在審慎理財的前提下小心平衡各方面考量,確保公帑運用得宜,故考慮相關情G後不再延長臨時特別措施。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絔g表示,曾多次向政府跟進降低交補門檻一事,惟當局至今只願推出臨時措施,現時數據及情G均顯示,降低開支門檻至200元後,補貼總金額仍在原預算的31億內,而且有更多人被納入補貼範圍,形容是「用少錢但多人受惠」的政策,直言不理解為何不恆常降低門檻,「咁黿↙G下政府都唔搞,好難同市民交代」。
指政策「用少錢但多人受惠」
陳絔g:已向陳茂波反映
他續稱,交補本身除補貼市民外,亦鼓勵市民選乘公共交通工具,與政府運輸政策理念一致,現時疫情轉趨嚴峻,理應想方法為市民減壓。陳稱已向財政司長陳茂波反映,冀本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推出恆常降門檻措施。
明報記者 何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