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角度:痔瘡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痔瘡(hemorrhoids、又稱piles)是位於肛門(anus)和直腸下端(lower rectum)腫脹的靜脈,相似靜脈曲張,痔瘡可在直腸內形成,稱為內痔(internal hemorrhoids),也可在肛門附近的皮下形成,稱為外痔(external hemorrhoids)。
約有四份之三的成年人曾患痔瘡,痔瘡有多個成因,但很多時卻找不出真正致病的原因,幸好有多個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患者只需簡單的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便可舒緩徵狀。
痔瘡的徵狀
取決於痔瘡的類別。
(一)外痔:外痔位於肛門附近的皮下,患者會感覺肛門附近痕癢和不舒服、疼痛、腫脹、出血等。
(二)內痔:內痔位於直腸內,所以看不到也摸不到,很少引起不舒服,但是在排便用力時會導致便血,通常並不伴有痛楚,患者會留意到廁紙(衛生紙)或廁所內有鮮血;內痔可因其嚴重性分為四級——第一級是在排便時痔瘡只鼓在肛道內,第二級是排便時內痔會脫出至肛門外,排便後可自行縮回肛門內,第三級是排便時不會自行縮回而必須用手推回肛門內,第四級是內痔已經脫出在肛門外而無法再推回肛門內,這會形成脫垂性痔瘡(prolapsed haemorrhoid),引起痛楚和刺激。
(三)血栓性痔瘡(thrombosed hemorrhoid):血液積聚在外痔、並且形成血栓(clot、又稱thrombus),會導致劇痛、腫脹、發炎、肛門附近有硬塊等。
痔瘡的成因
肛門和直腸的靜脈會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腫脹,會導致壓力的情況包括:排便時經常都要用力、如廁時需要坐很長的時間、患有慢性便秘或腹瀉、肥胖、懷孕、少纖維飲食、經常搬抬重物等。
形成痔瘡的高危因素
年齡的增長會增加患上痔瘡的風險,這是因為支撐直腸和肛門靜脈的結締組織變得薄弱,同樣的情況在懷孕時也會出現,因為胎兒的重量會增加肛門部位所受的壓力。
痔瘡的併發症
並不常見,包括——
(一)貧血:因痔瘡而出現慢性出血會導致貧血。
(二)絞窄性內痔(strangulated haemorrhoid):內痔的血液供應被隔斷而出現「絞扼」(strangulation),這會導致劇痛。
(三)血栓:有時候在痔瘡內會形成血栓,雖然並不是很嚴重,而且不會致命,但會引起劇痛,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放血治療。
診斷痔瘡
醫生在臨床檢查時可以看見位於肛門附近的外痔;要診斷內痔,醫生需要檢查肛道(anal canal)和直腸,包括——
(一)指檢(Digital examination):醫生戴上手套、塗了潤滑劑,然後探手指入肛門和直腸,檢查有沒有異常的情況;
(二)內窺鏡:醫生會按患者的實際情況而使用肛門鏡(anoscope)、直腸鏡(proctoscope)或乙狀結腸鏡(sigmoidoscope)作檢查,在以下的情況,醫生會使用結腸鏡(colonoscopy)檢查整條大腸——
(甲)出現可能患上其它消化道疾病的徵狀;
(乙)擁有患上大腸癌的高危風險因素;
(丙)已過中年但最近沒有接受過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