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伴侶按摩 孕婦分娩減用鎮痛劑
【明報專訊】孕婦分娩需承受極大痛楚,而用藥減痛或有副作用,中大研究發現,事先教導孕婦及伴侶按摩技巧,再在入院後分娩前按摩,結果需用強效鎮痛劑的比例較低,且較多人毋須用鎮痛劑。研究人員稱伴侶按摩可轉移孕婦焦點減低痛楚,近年已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推行,望未來可推廣至不同醫院。
據《香港醫學雜誌》,中大婦產科學系2016年至2017年期間研究,招募威爾斯醫院及廣華醫院500多名健康及低風險初產婦,將233人列入按摩組、246人列對照組。研究人員安排按摩組的孕婦及伴侶,在懷孕36周時參與兩小時的按摩課程,由助產士教導按摩技巧,包括按摩後背和四肢,同時教導孕婦控制呼吸及在腦中想像有安全感的事物,並鼓勵夫婦晚上在家練習。
到孕婦入院準備分娩,經助產士確認步驟正確,伴侶及孕婦自己便可進行按摩,幫助孕婦放鬆及減少痛楚,直至孕婦進入產房分娩。結果顯示,兩個組別在用藥分量方面未見明顯差別,但經線性相聯分析,發現對照組中有5.7%人需用較為強效的鎮痛劑,按摩組中僅2.1%人有需要,同時按摩組中有29.2%人毋須用任何鎮痛劑,而對照組中僅21.5%人可不用藥。
現時孕婦可靠笑氣或Q替啶等藥物減痛,惟服後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或延長產程等副作用,至於按摩能否減痛存在爭議。設計研究的中大婦產科學系副教授黎哲瑩向本報表示,理論上為孕婦按摩有如呵護跌倒的小孩,透過身體接觸及親人陪伴,可調節孕婦對疼痛感知,轉移孕婦焦點,減少孕婦對鎮痛劑的需求。
中大:按摩如呵護 調節疼痛感知
黎哲瑩表示,外地過往曾有相關研究,但研究規模較小,今次為同類研究中最大規模,證明按摩減痛效果。她稱威院2015年起逐步開展相關按摩指導計劃,預計有近千對夫婦參與,惟疫情妨礙海外專家來港及限制面授課程人數,望疫情後可將計劃推展至不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