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美國保護政策及運輸 加電動車廠生產過剩 多擬南下產銷謀出路
【明報專訊】因應美國《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等保護政策,加上國內廠房出現嚴重生產過剩問題,加拿大電動車公司紛紛有意南下設廠。
隨着本國政府鼓勵創製零排放的駕駛推進器,電動車公司如雨後春筍湧現,雖然多家電動車公司在國內設廠,但愈來愈有意將生產線擴大到美國,因為該國保護主義政策和其他壓力,助長在銷售地點設廠的趨勢。加拿大潔淨能源(Clean Energy Canada)高級政策顧問基里亞齊斯(Joanna Kyriazis)說﹕「設廠和銷售的地點之間確實存在關係,特別是電動車。電動車的電池很大。又重又貴,若要長距離運送,在後勤方面具挑戰性。因此,有着全球汽車業過渡到電動車,我們看到供應鏈日趨區域化甚至本地化。」
為了提高國內生產,基里亞齊斯等專家均促請聯邦政府,向私家車和商業用汽車的買家提供更多優惠措施和其他政府支援計劃。
滿地可車廠Lion Electric Co.位於聖熱羅姆(Saint-Jerome)的廠房,正生產電動校巴和商業用汽車,上季生產40輛汽車,其中28輛在本國出售,另12輛銷往美國。
該公司已制訂計劃,到美國伊利諾伊州設廠,以提高當地的產量,該廠房預計明年啟用,每年可生產2萬部汽車。
該公司發言人格維斯(Patrick Gervais)坦言﹕「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就運輸車輛的規定,肯定是到美國設廠的一個主要因素,但這也跟公司致力提高生產能源效益的目標有關,「我們制訂一套政策,那就在銷售的地點開廠,因為我們認為這符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使命。」
該車廠在加拿大的廠房也有嚴重產能過剩問題,因為他每年可生產約2,500輛汽車,在官方加大力度支持下,這意味着將增加國內產量。格維斯說﹕「對加拿大經濟來說,電氣化是一個巨大新機遇,我們需要確保落實一切措施,以推動發展整個生態系統。」
溫尼辟巴士製造商New Flyer Industries在當地也有生產線,但他也計劃到美國開設3個廠房。該公司沒有具體說明在加拿大生產零排放巴士的數量,但指出,該公司3條生產線的年產量約為8,000輛,而其中1,700輛巴士尚未賣出。
總部設在卑詩省奧爾德格羅夫(Aldergrove)的Vicinity Motor Corp在該社區已設有廠房,但也有意到華盛頓州設廠,稱此舉將符合「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