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推「永續鄉郊」 雜草煉護膚品 重植果樹製康普茶
【明報專訊】鄰近沙頭角的客家古村荔枝窩,近年積極復耕及活化,除種植本地咖啡豆等農作物,亦有藝術家就地取材,利用荔枝窩野生植物「埔姜」加工成茶葉和天然護膚品,亦有藝術家在鄰村蛤塘「尋到寶」,利用村內重植果樹所得的時令水果加入茶葉,製成流行飲品「康普茶」。負責活化計劃的港大團隊期望將活化荔枝窩的經驗推展至鄰近的梅子林及蛤塘兩村,並計劃設立露營場地,從荒廢數十年的客家村落發掘更多鄉村復育的模式。
獲村民告知埔姜功效 研製肥皂保濕霜
五瓣葉的「埔姜」,驟眼看是叢生的雜草,但曾是荔枝窩家喻戶曉的民間草藥,可紓緩皮膚痕癢。藝術家區灝藍及郝立仁兩年前由城市走入荔枝窩創作陶藝,從村民口中得知埔姜,便開始在田野採集及研究產品。昔日村民以埔姜煲水洗澡護理皮膚,他們就想到透過蒸餾、浸泡油等天然方法製成露水、肥皂、保濕霜等護膚品,同樣可紓緩蚊叮蟲咬、痕癢和保濕,承傳村民舊智慧,葉尖曬乾後亦可炒成茶葉,團隊的埔姜產品今年起在不同市集銷售。在荔枝窩設置工作室的他們,陸續發掘到荔枝窩更多可能,郝立仁以埔姜枝製成筷子、炭筆,近期亦開始研究採集原生的「馬藍」製成藍染染料,他說目標從不是量產,而是期望透過產品及工作坊,推廣永續生產及學習與大自然共生。
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的團隊2013年起復耕荒廢逾30年的荔枝窩農田,當時只有一戶常住村民,其後陸續有村民回流,至今有16戶常住成員,包括6戶原居民,亦吸引不少人駐村耕種和創作。為重塑荔枝窩古今面貌,藝術家陳芷瑤及多名成員組成「繼里畫坊」,去年起透過文化繪圖記錄村民故事和自然資源,由荔枝窩開始,延伸至半小時路程以外、同樣荒廢數十年的梅子林及蛤塘。
復耕8年 藝術家駐村組畫坊
蛤塘1960年代盛產果樹,近年有一戶村民重返「復村」,重新種植果樹,陳芷瑤走訪蛤塘期間除認識了該戶村民,更結識當地一群流浪狗,為加深與蛤塘聯繫,她與其他藝術家利用當地時令水果,例如近月的石榴、楊桃,加入茶葉香料製成「康普茶」,並計劃下月舉辦工作坊,盼能以蛤塘為起點,善用果農的剩餘生產,令更多人留意本地種植水果。
種咖啡樹定位精品咖啡 建鄉郊經濟模式
荔枝窩復耕8年,復耕農地面積約6公頃,有試驗種玉薑、紫蘇等,而現時最主力種植的是700棵咖啡樹,全是阿拉比卡種,去年已有300包掛耳包應市。港大團隊稱傳統較高品質咖啡豆大多在高海拔環境種植,荔枝窩近乎零海拔,梅子林則有約120米海拔,期望將咖啡樹帶到梅子林的梯田種植,嘗試種出另一風味。
團隊高級項目經理戚曉麗說,荔枝窩咖啡樹定位是精品咖啡,他們期望帶動的不單是咖啡豆,更包括鄉郊可能的經濟模式。她又提到,梅子林及蛤塘舊時以種茶、果樹為主,將咖啡樹延伸之餘,亦期望重塑更多當地舊有風貌,建立可持續的鄉郊發展。
明報記者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