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D
(2) C
(3a) 根據資料,2018/19年度通過一項法案平均需約22.5小時,而2019/20年度則為18.5小時,較上一年度減少約17.8%。2020/21年度通過法案時間進一步減少至平均7.4小時,較上一年度減少60%,亦較2018/19年度減少67.1%。這反映立法會審議法案平均時間呈下降趨勢。
(3b) 立法會議員發言時間設限,可能會引起立法會或社會上不同政治陣營者,就議會審議質素及政府施政效能出現價值觀衝突。
根據資料,曾任3屆立法會議員、非建制派梁家傑指出,發言時間影響審議質素,例如能否仔細提問令官員回答重點、如法案推行後出現問題或爭議,問答的官方紀錄亦是官員問責的基礎等;另一非建制派立法會前議員陳志全亦指出,工務小組與財委會為審批政府開支把關,議員提問有助公眾了解政府開支詳情,發揮監察作用。由於政府資源有限,政策關乎公眾利益,故部分非建制派前議員憂慮限制發言時間,或影響立法會發揮監察功能。
另一方面,部分建制派議員更重視政府的施政效能。如資料中時任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指出,以往議會審議法案時部分議員的發言非針對議題辯論,有浪費時間之嫌,降低施政效能。時任建制派立法會議員陳健波則指出,會議應重視質素而非時間,如2020/21年度財委會的效率較過去數年顯著提升的原因是處理會議規程或秩序的時間大減。如議員發言時間不受限制,或會令不必要、過於冗長的發言出現,令政府推行政策所需時間延長,施政效能下降。
由於前者更重視議會審議質素,後者則更重視政府施政效能,兩者取向不同,可能引起價值觀衝突。
[智學公民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