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看中國:從《長津湖》反思 戰爭與歷史發展
【明報專訊】筆者相信,今年華語片的票房冠軍非由三大名導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執導,「戰狼」吳京主演的韓戰電影《長津湖》莫屬。截至11月4日,累積票房破55億元人民幣(約66億港元),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位,有望成為2021年全球最高票房電影。電影所描述的長津湖戰役為韓戰的東線部分,負責「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突襲聯合國軍,最終阻止了聯合國軍對北朝鮮的進軍。中國官方確認本戰役為韓戰的轉折點,並為朝韓分治奠下了基礎。
.主要相關課題:人民生活的轉變與綜合國力.
全片動員的劇組人員多達12,000人以上,電影更創下包括製作、投資、拍攝時間到參與拍攝人數各項中國影史的紀錄。
「讓子彈飛」誇張手法值得深思
全片描述戰爭場面仔細,包括重現當時的軍事裝備、人物服飾、戰略地圖等等,呈現戰事由小兵對決到兩軍推進決戰的各個層面。相信喜歡看軍事電影和大製作的同學,應該會看得相當投入。
當然電影中伍千里(吳京飾)在戰場上指揮若定,千里之外帶領部隊,如入無人之境地勇敢殺敵;或是余從戎排長(李晨飾),在獲得敵軍坦克以後,憑着記憶駕駛坦克,與敵人在千鈞一髮之間,炮彈「讓子彈飛」式的在空中對決的場面,只是加強影視效果的誇張手法。但是有兩個內容情節,亦值得觀眾深思。
一是理解當時戰爭環境的惡劣情况。中國的志願軍連隊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翻山越嶺在零下四十度極度嚴酷的環境下作戰。雖然最終中方部隊將美軍趕出長津湖地區;但雙方都為此而付出了慘痛代價。翻查史料,指揮第九兵團司令宋時輪(張涵予飾)亦稱長津湖戰役的「艱苦程度超過了長征」。
二是戰爭的意義為何?電影中結尾戰事結束,伍千里翻開部隊名錄,畫面是一個一個被框住,代表已經參戰身亡的士兵名字。同時,戰友摸着女兒照片,反思着女兒的提問,「爸爸為何要打這場戰爭?」一場大戰過後,是否可以讓未來的戰事終結?還是下一場紛爭和戰亂的開始?同學值得留意的是,雖然韓戰的參戰各方已在1953年於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宣布停戰,並建立非軍事區作為緩衝區,但直到今天,朝韓外交衝突和軍事對峙的情况仍未結束。
建政後中美關係首次交匯點
對於研習通識教育科「現代中國」或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的同學而言,課程指引提及同學需要了解國家和世界近百年的主要歷史發展和重要歷史事件。電影亦是作為了解相關歷史背景的一個良好渠道。
反映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
以《長津湖》為例,韓戰作為1949年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次對外的大型戰事,亦是共和國時期中美關係第一次明確的交匯點,同學可以在此看到共和國開初,正值冷戰第一階段,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的關係。
此外,2021年度亦有不少與中國歷史發展相關的電影,當中不乏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例如穿越電影《你好,李煥英》,側面描寫中國改革開放早期的生活情况;《我和我的父輩》以四段短片分述共和國時期,包括四個抗日和人造衛星研發等人物的故事。相信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在不同階段中,推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加深認識中國歷史發展。
文:中學助理校長及公民教育統籌 洪昭隆
圖:資料圖片
[智學公民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