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方向訂基層醫療藍圖 扭轉專科門診「醫療第一站」現象 陳肇始:整合康健中心 聚焦慢性病
【明報專訊】政府逐步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充當基層醫療服務的樞紐;曾有營運者反映,市民對基層醫療認知不足,以致重複使用服務。食衛局長陳肇始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政府會循五大方向制訂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藍圖,包括重整公私營基層醫療服務,避免公共資源「太多重疊」;並探討制訂「病人路徑」,扭轉以專科門診為「醫療第一站」的現象。她亦留意到長者醫療券「未必用得其所」,當局會作檢視。
地區為本公私合營醫社合作3原則
稱醫局壓力逾半來自慢性病
政府正茪漭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管治架構,目標在今屆任期內發表相關可持續發展藍圖。陳肇始指出,本港基層醫療服務「不足夠、不全面」,以致很多市民視急症室、專科門診為「醫療第一站」,加重公營醫療的服務壓力。現屆政府致力構建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根據地區為本、公私合營、醫社合作3個原則,循五大方向茪漶A提升港人健康、紓緩醫管局壓力,當局會盡快推出諮詢。
上述五大方向包括整合服務、融資安排,另有強化監管、增加培訓和數據監察(見表)。陳肇始說,當局會探討如何整合分佈於衛生署、醫管局、私營醫療和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聚焦慢性病預防。她稱現時醫管局的服務壓力有超過一半來自慢性病,「對整個醫療系統,尤其是第二層和第三層醫管局醫療的壓力最高」。
康健中心醫局7聯網「連成一線」
她表示,基層醫療服務涉及公共資源,「不希望有太多重疊,或者同一個人去呢度、去鶣(求診),有囓i能幫唔到」,整合服務時會考慮制訂「病人路徑(patient pathway)」把關,例如告知病人應使用什麼醫療服務,並非「第一步就去排醫管局專科」。政府亦會改善健康紀錄互通,「這樣才知道病人在隔離(醫療機構)看了,健康紀錄是這樣」,長遠鼓勵市民管理自己健康。
陳肇始期望,透過全港18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與醫管局7個聯網「連成一線」。她稱當局已設立機制,與醫管局定期溝通,由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統籌,將醫管局中風、髖骨折、心肌梗塞等康復病人轉介到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她解釋,不少慢性病患者到醫管局覆診取藥,「見醫生可能都是幾分鐘,次次見不同醫生」,地區康健中心可提供專職醫療服務等,協助病人更好管理健康。
醫療券「未必用得其所」 陳稱檢討計劃
融資方面,陳表示目前地區康健中心由非政府組織營運,但仍由政府全資,等同政府資助醫管局醫療服務,公營服務可為基層市民提供安全網,當局亦期望推動更多公私合營,提升家庭醫生、家庭醫學的概念。她提到,當局希望市民多用私營醫療資源管理健康,但留意到長者醫療券「有些未必用得晒,有些去到到期未有需要(使用),當然好多人有需要」。政府在推廣家庭醫生概念的同時,會檢討「長者醫療券計劃」,幫助長者選擇合適的醫療服務,例如當長者需要向私家醫生求診,政府期望長者與私家醫生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不是好像你剛才所說,一時去醫管局,一時看私家醫生,一時看其他」。
陳肇始表示,政府曾就醫療券計劃檢討,發現某些用途未必用得其所,「例如有些人用來買花膠」,對於最新有人游說長者兌現醫療券,她說該行為「更加不應該,屬犯法」。被問到當局如何協助長者選擇服務,她稱可探討增強計劃的主導性,包括建議長者做身體檢查,「每年一定要做一次,令他們更加清楚自己的情G」。
明報記者 許芳文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