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重災運動場 建預製組件牆擋浪 稱省時省錢 建築署:日後工程積極使用
【明報專訊】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摧狾h項本港公共設施,其中靠近海旁的東區小西灣運動場受海面湧浪影響嚴重水浸,遭廣泛破壞。為減低未來颱風吹襲時影響,運動場復修時建築署在球場面向海旁的一邊加建新圍牆,並採用「裝配式建築」(DfMA)興建,即在工地現場外廠房預先製作組件,再運送到工地裝嵌;較傳統在工地現場施工節省約兩個月時間,亦減少約兩至三成建造費用。建築署表示未來工程項目會積極應用「裝配式建築」。
裝配式建築 設計階段分解項目
「裝配式建築」(DfMA)技術是指工程項目在設計階段時,已考慮將項目分解為不同的建築組件,並於工地現場外的廠房預先製作,再將不同的組件運送到工地現場裝嵌。
建築署物業事務經理吳曦嵐表示,由於小西灣運動場位處低位,且靠近海旁,2018年遭受超強颱風「山竹」吹襲後,海面湧浪淹沒整個運動場跑道及草地,造成嚴重水浸。她說為避免下次颱風吹襲對運動場的影響,建築署計劃加高運動場原有圍牆的實心部分,並在運動場面向海旁的一邊加建新圍牆,以減低水浸風險。
小西灣工程用61預組件
建築署物業事務經理張嘉敏表示,由於運動場本身靠近海濱長廊公園,因此興建圍牆時,亦希望能夠融入公園環境,故設計階段已構思採用「裝配式建築」技術,冀在圍牆以外,提供花槽及長椅,令市民可享用。她說,若在現場地盤釘板紮鐵施工,需處理許多細節問題,包括控制質量上會有困難,而且需時亦較長;反而在地盤以外的廠房製作,較能控制施工質量,亦節省在現場的釘板工序時間,增加工程效率。
根據建築署資料,整項工程涉及的圍牆總長度約440米,其中有150米圍牆是以「裝配式建築」興建,共涉61個預製組件。
廁所翻新工程擬用同一技術
張嘉敏稱,署方於2019年7月起展開首階段工程,先將運動場原有圍牆實心部分加高400毫米,於同年8月完成;並於同年9月展開第二階段工程,興建面向海旁的新圍牆,於當年12月底完成,較傳統地盤施工模快兩個月完成,最終整項工程成本為700萬至800萬元,較傳統模式預算的1000萬元成本為低。她續稱,署方未來將積極推動「裝配式建築」技術,包括多項廁所翻新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