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首對港發「商業忠告」 中聯辦7副主任 全遭美制裁
【明報專訊】美國政府在香港時間昨晚宣布,根據《香港自治法案》制裁7名中聯辦副主任,同時首度就香港發出商業忠告。商業忠告由國務院、財政部、商務部和國土安全部聯合發出,稱包括《港區國安法》在內的北京和港府動作增加在港營運美國企業的風險,包括可能被迫向當局繳交企業和消費者數據等。美方制裁和商業忠告的消息早前已為傳媒透露,中美皆預先表達立場,美國總統拜登明言中國政府未履行涉港承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表明「中方將視美方措施作出堅決有力回應」。
拜登:中國未履行對港問題承諾
美國財政部網站昨公布新增制裁名單,中聯辦7名副主任陳冬、楊建平、仇鴻、盧新寧、譚鐵牛、何靖、尹宗華全部上榜,並註明是按2020年生效的《香港自治法案》向他們制裁。級別比他們高的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和國安公署長鄭雁雄去年8月已被特朗普政府制裁,該次制裁中特首林鄭月娥和現已升任政務司長的時任保安局長李家超都名列在內。制裁名單上的人在美國的所有財產、財產利益,以及他們個人或與其他被制裁者直接或間接持有五成或以上權益的實體會被凍結,他們亦被禁止跟美國單位交易。
同時,財政部與國務院、商務部和國土安全部聯合發出歷來首次針對香港的商業忠告,表明包括港區國安法在內的北京和港府動作,或為在港營運的美國公司帶來負面影響的風險。拜登周四在記者會已確定會有新警示,他回應相關提問時稱:「香港的情况正在惡化,而中國政府並未履行它就如何處理香港問題的承諾,所以那更多是有關香港發生什麼事的警示。這是如此簡單,也是如此複雜。」
這是拜登政府繼周二宣布更新特朗普政府去年針對新疆的商業忠告後,再次針對中國特定地區發出商業忠告。商業忠告提醒在香港營運的美國公司、個人以至包括學術機構、研究服務供應者和投資者在內其他人士,應注意香港法律和監管規則的改變,點名提到港區國安法稱新的法律環境可能為他們在港營運帶來負面影響,故須留意相關的潛在聲譽、監管、財政以至「在特定情况下的」法律風險。
提4類風險 稱美企或面臨電子監控逼交數據
商業忠告稱上述風險分成四大類:一、港區國安法生效對公司風險;二、數據私隱風險;三、有關透明度和接觸關鍵商業資訊風險;四、跟受制裁香港或中國實體或個人存在敞口(exposure)的公司面對的風險。警示舉例,美國公司或面臨未經授權的電子監控和被迫繳交數據予當局。
《金融時報》周三已引述知情人士報道,華府準備向香港發出商業忠告,但稱拜登政府內部對此存在分歧,部分官員關注商業忠告或會阻礙美國企業在重要的金融中心運作,但鷹派官員最終佔上風,他們主張美國企業有要更準確理解風險性質。路透社昨日再率先引述拜登政府準備同時制裁7名中聯辦官員,但當時未知具體制裁對象。《金融時報》和路透社都提到,白宮正評估針對香港移民的問題提出新政策,但方案尚在討論,未及跟上述措施同步宣布。
趙立堅:將作堅決有力回應
上述措施公布前,趙立堅昨日先回應有報道預告制裁中方官員的提問。他重申中方在涉港問題上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強調「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說三道四、橫加干涉」。他明言中方將視美方措施作出堅決有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