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之娛:燒肉店母子情
【明報專訊】最近新冠病毒疫情和緩,限聚令雖然放寬,但火鍋、燒肉等分着吃始終有風險,不如看齣關於烤肉的電影,望梅止渴。
《奇蹟的燒肉店》以燒肉帶出一段感人的母子情,藉美食道盡人生悲歡苦樂。故事講述佐藤良人(EXILE NAOTO飾)的母親安江(Ryo飾)獨力經營燒肉店「根岸苑」,燒肉店向來廣受食客好評,後來因一宗事件生意一落千丈,最後黯然結業。
18年後,離家已久的良人已成食評界薄有名氣的撰稿人,一天他被主編委以重任,與新晉編輯竹中靜香(土屋太鳳飾)一起設立美食評論網站,介紹「真正的美食」。天意安排下,首個主題正正是「燒肉」。良人想起老家的種種,同時也收到母親病倒入院的消息。
雖然良人始終難以放下包袱到醫院探望母親,但他為撰稿走訪多間燒肉店的過程中,重嘗久違了的「根岸苑」味道。他邊大快朵頤,邊從店家口中得知母親的往事,漸漸明白母親的堅持與熱忱。被「食運」眷顧的良人,決定創造一次屬於自己的美食奇蹟。
■《奇蹟的燒肉店》(Food Luck!)
導演:寺門Jimon
演員:EXILE NAOTO、土屋太鳳、Ryo、石黑賢
片長:104分鐘
級別:I級
上映日期:5月6日
■﹏延伸閱讀
飲食文學
飲食文學也是文學其中一種書寫形式,與一地的氣候、習俗、歷史等均有關係,不少食家在飽足一餐、唇齒留香之際,也會揮筆談食物與人情。飲食文學既是文學、食譜,也涉及美學、史學和人生哲學。作者可以細述食物的製作過程,如親臨餐廳目睹廚師的烹調過程;也可寫道飲食經驗,更可運用個人知識,詳寫食物、香料等的來源知識,旁及個人故事、親情、友情、愛情和人事滄桑。
著名台灣飲食文學作家焦桐表示,飲食文學的精神在於對萬物與人的真心,最好的例子就是蘇軾。蘇軾曾寫〈東坡酒經〉、〈煮魚法〉、〈東坡羹頌〉、〈豬肉頌〉等,從食物寫出偏遠地方的風土民情及百姓疾苦。以蘇軾的〈豬肉頌〉為例:
「淨洗鐺,少着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詩句描述了東坡肉做法,開首寫準備豬肉的過程,需留意火候,「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由此可見蘇軾對食物的講究,後來筆鋒一轉,寫道豬肉竟然「價賤如泥土」,因為富貴者嫌它不夠矜貴,貧者卻不懂烹調。詩最後兩句「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道出蘇軾的人生態度——當時他官場失意,被貶黃州,潦倒落魄,但仍能發現生活中美好事物。豬肉乃富者看不起的食材,但蘇軾並不嫌棄,儘管他心繫家國卻遭貶摘,卻未有自憐自怨,反而好好生活,鑽研烹調美食的方法。
從飲食文學角度欣賞〈豬肉頌〉,詩句包含東坡肉煮法,又寫出黃州民情風俗,再進而寫心理感覺、人生滋味與哲理,讀來順口易明。
文:袁志敏
圖:寰宇影片發行有限公司、新藝瑪影藝娛樂提供
[語文同樂 第5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