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攻略:甲部範文 vs. 課外文言
【明報專訊】2019年文憑試乙部的文言課外篇章,首次與甲部指定閱讀篇章作比較,過去未曾出現此題型,不少同學都心驚膽跳。資深中文科教師黃慧琦認為,甲部範文是「兵家必爭之地」,同學在最後衝刺階段要懂得「讀什麼」和「怎樣讀」,不用死記硬背,反而要懂得抽取精華段落、字詞,強化記憶。打好基礎,加強分析和比較能力,卷一乙部答題自然得心應手。
甲部:指定閱讀篇章
(圖a)
【1】掌握文言字詞
2019及2020年的字詞釋義及文句語譯各佔9分,比2018年5分為多,此部分題目相對顯淺,同學必須盡取分數。黃慧琦指出,同學備試不必死記硬背文言字詞,反而要掌握中文「形、音、義」特性,例如中文本身「一詞多義、一字多音」,作答時可以從部首、字詞本身推敲意思。
【錦囊】溫習策略:
(1)一詞多義、一字多音、詞類活用、通假、古今字、異體字
(2)運用配詞法、通過上文下理推敲意思、連繫字形與字義、利用成語、積學儲寶,遷移所學
(3)詞性、詞義、近義詞
(4)實詞、虛詞
(5)語譯:掌握詞義、句意、句式特點(反問句、被動句),並寫成合乎語法的白話文
【2】摘記精華段落
不少同學還在苦惱是否要背誦全文,黃慧琦認為只需背誦與主旨有關的精華段落。不過背誦也有技巧,她建議以誦讀方式,透過朗讀可以聲情並茂、全情投入、反覆吟詠,更容易代入作者處境和情感,有助領略作品的節奏、情味、意境,在最後溫習階段中,可以更深層次理解作品。
例子
孟子辭鋒犀利,氣勢磅礡;杜甫憂國憂民,沉鬱頓挫;李清照淒苦悲涼,空虛落寞。同學可以舉出精華句子,證明這種說法嗎?
參考答案: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作者在首段運用排比和對比的寫作手法,論述一氣呵成,引出「捨生取義」全篇中心論點)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登樓》
(作者哀朝廷「終不改」、「可憐」後主還祠廟,對於外族入侵,朝廷腐敗,在這些字眼中可見杜甫滿腔鬱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聲聲慢?秋情》
(李清照寫作風格淒苦悲涼,在首句連用七組疊字,將心神不定、若有所失、孤苦無依的婦人情態具體刻劃出來,讓讀者感受到其「悽慘」之處)
【3】比較篇章異同
比較題是近年多考核的題目,建議同學熟讀各篇章,溫習時嘗試跨篇章比較,自己做筆記。跨篇章比較準則可為:文章主題、寫作手法、作者背景、體裁、內容比較等。
例子
同學可以比較李清照《聲聲慢?秋情》及王維《山居秋暝》兩篇作品。
˙兩人的生平和遭遇是怎樣呢?他們的遭遇會否令他們的作品和情感有所不同?
˙兩篇作品分別用了哪些寫作技巧?
˙他們的人生態度有何異同?
同學也可按照主題分類比較,例如從個人層面出發,探索人生觀,乃至國家層面,探討家國情懷也可。
例子
個人修養
篇章:《論仁、論孝、論君子》、《師說》、《勸學》(節錄)等
思考:幾篇文章對個人修養有什麼看法/異同?
人生哲理
篇章:《月下獨酌》(其一)、《始得西山宴遊記》、《山居秋暝》等
思考:作者的人生觀是什麼?有什麼異同?
家國情懷
篇章:《六國論》、《出師表》等
思考:作者對家國情有什麼異同?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去描寫?
【4】理解作者生平
不少同學會忽略作者生平,黃慧琦認為不妨在這階段重新整理作者生平,以及與其作品的關係。她指出,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作者的際遇、生平與其作品及人生觀有密切關係,例如李清照對照王維和蘇軾的人生觀,有什麼分別呢?他們的寫作背景、人生際遇,與其作品有什麼關聯?如果同學讀通作者生平,對回答處世態度、寫作手法的題目自然更有把握。
例子
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進士出身。18歲時,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夫妻二人生活安穩,該時期李的作品多為閨閣之怨或對出行丈夫的思念,後來因戰亂,兩人南渡江寧,生活困頓,丈夫更病卒,李清照作品風格改為悲涼。
《聲聲慢?秋情》就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從作者生平中,可得知李清照經歷重大變故,其作品可歸納前後期——早期作品較風花雪月;後期經歷國破家亡,生離死別,因而較哀怨悽愴。如考試題目問及李清照寫作特色,同學可分析作品是屬於前期還是後期,再分析其寫作風格。
【5】反思文化意涵
近年不少題目問及作品的文化意涵,以及讀者與作品的關連。同學溫習此部分時,不妨拋開雞精書,嘗試在筆記寫下每篇作品的讀後感、個人啟發和生活例子,這有助同學在此類發揮題中,短時間內構思到文化意涵。
乙部:課外文言篇章
2019年文憑試乙部課外文言篇章考核劉熙載《海鷗》,除了一般提問外,更首次與甲部範文《論仁、論孝、論君子》及《逍遙遊》(節錄)作比較。不少同學對跨篇比較題沒有信心。
黃慧琦認為同學不必過分擔心,因為按考試分數比重看——課外文言篇章只佔20%。跨篇比較屬高階題目,佔分比重不高,問題着重主旨和立意,建議同學溫習和做練習時,可特別留意篇名,推敲文意便事半功倍。
溫習/考試貼士:
考生應讀考評報告,但非背誦答案,而是留意答題框架。考生答比較題時(大多佔4至6分),常忘記寫立場與比較準則,緊記訂立比較準則,文步要清晰,宜有小框架;回答比喻題時,須闡述本體與喻體的關係
面對課外閱讀理解部分,應該先看作者名、篇名,再看題目、內文。篇名大多已經概括主旨,例如在2015年〈論趣〉一文中,已經道明文章是「論說文」,再看題目的發問範疇,大多可以猜到文章脈絡
試題多問個人意見,作答需摘錄原文舉證,切忌冗長
答題宜「睇餸食飯」,按分數比例調節答案長短,切勿大包圍
文:袁志敏
[星笈中文 第0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