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鹿頸槍堡群規模超古諮會所述 日軍逼村民建造 「極具價值」促復修保育
【明報專訊】本港古蹟保育屢被揭發疏忽錯漏,港大建築學院研究發現,2009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鹿頸機槍堡及觀測台,規模遠超古諮會描述。該機槍堡建築群位於鹿頸一座約120米高的小山丘上,原來有7座機槍堡和至少6座僅容納一人的衛星槍堡,槍堡之間有戰壕相連,是二戰時期新界東北的重要防衛據點。團隊進一步考證,該大型防禦建築群由日軍強迫本港村民建造,至今保存良好,規模更是全港數一數二,極具歷史價值,認為政府為歷史建築評級後,應投放資源復修及保育這些日佔時期軍事遺蹟,以作公民教育及國際旅遊的重要文物資源。有研究抗戰歷史者促請古諮會將槍堡重新評級,認為應評為法定古蹟。
翻查古諮會網頁,鹿頸機槍堡群於日佔時期興建,由多個機槍堡、觀測台及塹壕組成,並無提及數量;網頁顯示,修建這些構築物是為鞏固邊境防衛,未有提及建築群由日軍建造。
09年評二級 古蹟辦:有新資料會再審視
古蹟辦回覆查詢時表示,古諮會於2009年將鹿頸槍堡群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共有12項構築物,古蹟辦表示十分樂意就項目的維修保養、設立說明牌及增設步行徑等,從文物保育角度向管理部門提供技術意見,以確保已評級歷史建築得到妥善保護。古蹟辦稱,如有已評級歷史建築的新資料,古諮會會按現行評審準則及緩急需要,審視有關項目的現行評級。
領導研究團隊的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利用現代測量技術,用了逾10年時間,確定鹿頸山丘上的槍堡建築群位置。他說,研究團隊確定機槍堡的位置較地政總署更準確,並發現整個建築群保存良好,應加強保育(見另稿)。
港大團隊研逾10年 料日軍防游擊隊反攻
研究團隊根據槍堡建築群的設計和地理位置,估計主要是用作防禦本地的抗日力量,並非應付盟軍從大鵬灣方向登陸本港反攻。黎偉聰引述前西貢政務專員陳瑞璋撰寫的《東江縱隊︰抗戰前後的香港游擊隊》一書記載,1943年3月3日,日軍曾突襲抗日游擊隊所在的南涌村,游擊隊死傷慘重,故相信機槍堡建築群是日軍在該事件後興建的防禦設施,用作防禦游擊隊反攻。
指古蹟辦資源有限 「坐冷氣房睇文件」
黎偉聰認為,二戰期間本地抗日力量對日軍構成威脅,故日軍守備隊耗用大量資源,甚至徵用村民,將建材搬運上山建造機槍堡等設施;數十年後,建築群被植被覆蓋,但整體保存良好,加上具歷史價值,可提醒港人,在香港歷史上抗日武裝力量如何勇抗暴政。他未有正面回應槍堡群是否應升格為法定古蹟,不過他估計古蹟辦在研究槍堡群歷史價值時,由於資源有限,「坐在冷氣房睇文件」,甚至未必有實地考察,理解為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他說機槍堡建築群位處八仙嶺郊野公園內,促政府增撥資源復修建築群,修建便利遊人上落的小徑,並興建小型博物館和設導賞員,介紹抗日歷史。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長吳軍捷認為,古蹟辦低估鹿頸槍堡群的歷史價值,應重新為槍堡群及其位處的山丘劃為法定古蹟,再投放資源去復修及保育,以及增加配套,例如增設步行徑,為每座槍堡加設解說牌等。他說全港估計有200多項軍事遺蹟,但政府從未有系統地去研究及評級,認為應保留所有抗戰遺蹟,不論屬於任何陣營,都是抗戰歷史的一部分。
明報記者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