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名校神科讀中文 美籍漢語碩士生:學語言須厚臉皮
【明報專訊】「《西遊記》故事相當精彩,《儒林外史》雖然是300年前的小說,但非常幽默……」頂茼銴銴H面孔的波多黎各裔美國人何博,以流利普通話侃侃而談。自從一次交流接觸過中華文化,何博開始拚命學中文,毅然從「名校神科」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轉系東亞研究,至今學中文已逾20年,笑言其中秘訣是不在意別人眼光,「臉皮厚是學語言必備的條件」。
教育大學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生何博的英文名是Robert Hall,「何」是「Hall」諧音,而「博」除與其暱稱「Bob」同音,也有學識淵博的意思,與意思為「偉大的事物」的「Robert」呼應。
赴華交流「入坑」 大量讀文學作品
學中文至今已20年,38歲的何博對中文的熱情源於大學一年級時到中國交流,發現「中華文化、民族及語言太有魅力」,回到美國後便鑽研中文,後更索性轉系至人文學(東亞研究)科學系,畢業後亦到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等學府進修中華文化、藝術史等。
「一起H就用中文」 讀懂古詩古文
回想初學中文,他說背包常備一本袖珍字典,每天到報攤閱讀最少一個中文報章頭條,逐字翻查字典。他認為只記單字沒有用,便不停大量閱讀,不論是經典文學抑或翻譯小說通通都看,至今已看過逾70本中文書。他堅持有機會就用中文溝通,縱曾想過旁人會覺得他「做作」,但認為學語言毋須太在意他人眼光,笑稱自己「臉皮厚」。「一起H就用中文」的生活終練成了今天的功夫,何博除可閱讀古詩文獻,普通話也流利自如。
以普代粵不現實 書面語法必須學
何博今個月起到國際學校實習,希望未來可成為教師,與學生分享他對中文的熱誠。他認為香港學生學習中文的困難在於廣東話與書面語不同,而不少刊物及書籍都用了廣東話語法。雖然他以普通話學習及教授中文,但認為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並不現實,除廣東話保留不少古漢語的要素,也因港人對廣東話的情懷很深,「講標準廣東話是很重要的,這個必定要學,同樣要教標準書面語語法」。
他希望自身經驗可令學生重拾學中文的興趣,他觀察到西方人近年對中華文化甚感興趣,例如刺青,也是「隨便寫個漢字」,但中國人反而認為其文化不夠好,覺得非常遺憾,「希望可以做橋樑,讓西方人多了解中國文化,也讓中國人了解現代或後現代社會有什麼價值」。
明報記者 蕭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