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創企「細胞培植魚肉」 目標兩年量產
【明報專訊】近年消費者對於肉類替代品的需求正不斷上升,除多款「植物肉」已推出市場之外,有公司利用細胞技術來培植動物肉,好處是具有「原裝」肉味,但毋須飼養及屠宰動物。其中,有本地初創企業專攻高檔的魚肉和花膠,可望在兩年內量產。
明報記者 薛偉傑
Avant Meats共同創辦人陳解頤表示,在2018年中已開始研究以細胞技術來培植魚肉或花膠(魚肚),同年底成立公司。魚塘養魚很普遍,但亦有不少問題。例如,部分魚類的人工飼養效果欠佳,至今仍然要倚靠捕撈。此外,飼養鹹水魚塘的水,普遍是從近海抽取,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屬、微塑膠等污染物質。相比之下,在實驗室般受控環境以細胞技術培植魚肉,可以做到完全不含重金屬、微塑膠、輻射污染物、寄生蟲、抗生素等,而且需時短得多。過程中毋須捕魚、養魚及屠宰,有助保護海洋生態,亦毋須使用基因改造技術。
該公司從魚類活體提取所需細胞(例如魚肉或魚肚的細胞),然後放入特製培養液內大量培植。以往,這種技術只用於醫學研究用途,例如培植人體細胞來研究病毒入侵的影響,以及培植人類皮膚或其他器官用於移植。近年,一些初創企業才將技術用來培植動物肉。
培植魚肉約6至8周可出售
由於飼養動物的營養大部分會消耗在動物的各種活動上,真正吸收到用來長肉的只佔小部分。以細胞技術來培植動物肉卻不同,因為營養和氧氣都是直達細胞,培養箱設定在最適合溫度,無論從資源還是時間角度來說,都比較節省。粗略比較,在魚塘養魚,通常要一年多才能夠出售,但以細胞技術來培植魚肉,約6至8個星期就可以出售。
不過,因為細胞培植技術以往只是作醫學研究用途,設備和培養液非常貴,其設計亦不適合大量生產。「細胞培植肉」要成功商業化,其中最大挑戰是要降低成本。例如,傳統培養液除含有胺基酸、葡萄糖、礦物質之外,亦含有非常貴的幼牛血清蛋白質,品質也不太穩定;Avant Meats則自行研發,用一些植物蛋白質來代替。考慮到初期生產成本偏高,所以公司先研究培植大黃花魚花膠,繼而再研究培植石斑魚柳,兩者原型分別在2019年底和2020年底發表,並邀請廚師試吃。
此外,公司亦已研究出從「培植花膠」提取出精華,刺激人類皮膚分泌膠原蛋白,可作護膚品原材料,估計今年底或明年初可以利用現有設施小量試產「培植花膠」,供應給一家食肆。真正量產預料要到2022年底或2023年初。
成本法律因素 傾向星生產
公司計劃,第一期先設立面積1萬方呎生產設施,估計需投資數千萬元。雖然未完全排除在香港生產的可能,但考慮到租金成本、人力資源及配套法律較成熟等因素,傾向在新加坡生產。至於第二期,計劃以技術授權或聯營方式與其他公司合作,在世界各地生產。
料量產時每公斤成本約40美元
Avant Meats共同創辦人錢寶生指出,在2019年底,細胞培植肉每公斤成本達2000美元,公司現已將每公斤成本大幅下降至約200美元,估計到量產時,每公斤成本可降至約40美元。他說,自從公司發表了「細胞培植花膠」之後,有不少公司詢問他們能否以細胞技術培植出魚翅、燕窩、鹿茸等,技術上應該可行,但需要時間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