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户摸門釘 封區驗7000人13陽性 比率0.17% 許樹昌:可接受 梁子超:效益低
【明報專訊】政府動員3000人圍封油麻地及佐敦「受限區域」近兩天,行動共強制逾7000人檢測,找出13宗陽性個案,比率為0.17%,與其他檢測措施整體陽性比率相若,同時有470戶、逾一成住戶沒應門,封區前離開的人數至今未明。食衛局長陳肇始否認行動勞民傷財,有專家則認為成本效益低,陽性比率與預期有落差,亦相信最不合作的市民早已離開,倘日後再封區,必須突擊行動。
明報記者
政府昨傍晚6時起容許已有陰性檢測結果及戴手環的居民,經指定出入口進出受限區,不少人獲悉可提早恢復自由身,即外出活動(見另稿)。
陳肇始表示,受限區逾7000人接受檢測,找出13宗陽性個案,陽性比率為0.17%,其中6人來自兩家庭,約20名密切接觸者送檢疫。昨晨政府再派員拍門,找到70人並已檢測。
如何追蹤無應門已離開者
徐英偉:單位貼告示 張竹君:無辦法
民政局長徐英偉日前稱受限區約有1萬人,昨改說約8000人,稱不計及已搬走或已檢疫的居民,認為目前檢測數字脗合。被問如何追蹤沒應門或封區前已離開的居民,他說此區流動性高,不像公屋有住戶紀錄,人員已在沒應門的單位張貼告示,政府會用不同方法跟進。
徐英偉稱,政府人員共家訪區內3650戶,其中470戶沒應門,有些單位可能空置,有些住戶或已送檢疫,承認政府不掌握居民資料,但會再跟進。徐說在受限區內逗留超過兩小時的人,須依例前往檢測,違者可處罰款25,000元及監禁6個月。
陳肇始否認勞民傷財:很快偵測隔離個案
今次陽性比率較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檢測的0.15%高,但比起被私家醫生發指示要求強制檢測的有病徵者0.43%低(見表)。陳肇始認為,今次很快便偵測並隔離個案,是有效方法,陽性比率與須檢必檢、應檢盡檢及願檢盡檢的檢測措施整體陽性比率相若,而早前油麻地有不少確診,令當局認為有風險而須採取行動,否認是勞民傷財,「係有需要咁樣處理」。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說其中12名患者分別住廟街、上海街、北海街、新填地街、炮台街及吳松街,包括持續污水驗出陽性的吳松街5號。她承認當局沒辦法追蹤已離開的居民。
梁:不合作者早已走 倘再封要突擊
許:找到無病徵者有價值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指出,今次陽性比率與「願檢盡檢」等群組相若,「不高又不低」,與該區多大廈驗出污水陽性情况有落差,政府調動數千人行動,且對居民造成困擾,卻只找到13宗個案,反映行動成本效益低。他相信願意留在受限區的居民都是合作,料早前大部分已檢測,「你最想找的那群不合作的人已經走了」,認為倘未來再封區,一定要突擊行動,否則難把不合作及不願檢測的人一網打盡。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認為,0.17%陽性比率有一定價值,「該批患者本身沒有病徵,平時不會去檢測,短時間內找到,可以接受」,加上早前已實施強制檢測並找出部分確診者,他不認為該比例屬低水平。他關注當局如何跟進封區前已離開的人,劏房沒住戶名單,「找到得幾多得幾多」。他說如下次再封區,應避免走漏風聲。
至於會否要求受限區居民再強制檢測,陳肇始說有待衛生防護中心分析確診個案,不排除第二次檢測。梁子超認為要考慮成本效益,建議今次驗出有確診的大廈,相關居民7日後再強制檢測。
(疫情第四波)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