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售實驗室培養肉創先河
毋須殺生 減環境影響
美國初創企業Eat Just的實驗室培養雞肉,周三(2日)獲新加坡食品局確認符合食物安全標準,成為獲批出售「培養肉」(cultured meat )的全球首例,被視為肉類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該公司預料,最先會在新加坡一間餐廳出售培養肉炸雞塊。培養肉是在實驗室由動物細胞培養出來的肉,有別於由植物製成的素肉,以毋須宰殺動物和對環境影響較小為賣點,但如何加強消費者信心、以至擴大生產以降低價格等仍是挑戰。
植物養分培養動物細胞
Eat Just產品所使用的動物細胞來自細胞庫,可經由活組織檢查抽取,毋須屠宰。他們將動物脂肪或肌肉的幹細胞放進培養基中增殖,然後將培養基放進生物反應器,以支援細胞成長,培養細胞所需的養分全部來自植物。研發培養肉的公司認為,素食未能吸引部分傳統肉食者,植物素肉又被指未能複製傳統肉類的口感和味道,相比下培養肉較有機會吸引消費者,亦可避免動物排泄引起的細菌污染和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問題。現時培養肉的生產規模小,需消耗相對較多能源,但業界指擴大生產後,碳排放量和需要用到的水和土地資源會遠低於傳統肉類。
先推炸雞塊 取信迎消費者成挑戰
Eat Just花了近兩年時間獲得新加坡食品局批准,現已開始與當地製造商合作,預料初期供應有限,將先在當地一間餐廳出售培養肉製成的炸雞塊,未來會申請出售雞柳的許可。培養肉的價格暫時較一般雞肉昂貴,但該公司相信擴大生產規模後,最終會變得更便宜,有助吸引消費者和餐廳嘗試其產品。
其行政總裁蒂特里克(Josh Tetrick)形容,今次是食品行業數十年來最重要里程碑之一,但仍有許多重大挑戰,尤其是消費者對培養肉的反應,其他挑戰包括擴大生產規模,在其他國家申請批准亦可能面對當地傳統肉類生產商的反對。
投資新潮 減成本掃商業化障礙
培養肉近年吸引更多投資,美國、以色列和荷蘭等地都有同類初創企業,投資者包括軟銀、Atomico、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以至肉品生產商泰森食品(Tyson Foods)等。投資有助降低生產成本,這原本是培養肉商業化的最大障礙,自2013年荷蘭企業推出成本達28萬美元(約218萬港元)的首個培養肉漢堡以來,培養肉的價格已大幅下降。
全球諮詢公司A.T. Kearney去年發表報告,預料到2040年,人們食用的肉類大多不再來自屠宰動物,估計有六成將由培養肉或素肉取代。
(衛報/CNBC/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