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疫情阻病毒蔓延 封城發揮「正面作用」
【明報專訊】約克大學科學系華人教授所做的研究顯示﹐省府在第一波疫情中採取「封城」的措施﹐對阻止病毒蔓延發揮「正面作用」。
該個由工業及應用數學實驗室總監胡建宏教授(Jianhong Wu)主導進行的研究顯示﹐「封城」措施不但大幅減少省民的社交接觸﹐並影響他們選擇性地與人接近。
如3月中﹐由於更多人選擇留在家中﹐這有效地減少了市民日常在工作場所及社區所接觸的人。研究亦發現﹐省府在3月24日至5月16日期間關閉非必需工作場所時﹐一個人每日接觸他人的數目由12個減至不足7個。
研究學者亦同時發現﹐一同居住的家庭成員互相接觸的次數﹐較在「封城」前大幅上升51%,這狀況一直持續至5月底結束「封城」為止。
學者亦在研究中發展一套模式﹐了解病毒在不同年齡及狀況下如何蔓延。
該套模式其後被用作來量度不同的公眾衛生防疫措施﹐如關校及頒布緊急狀態令所發揮的效用。結果顯示﹐在省府引入上述措施後﹐令省民與外界接觸率減低46%。
胡的團隊又發現﹐只要政府只要一直堅持「及時並嚴厲的干預措施﹐直至病毒傳播明顯減少﹐可有效地阻止病毒傳播」。
胡表示﹐評估政府的措施對日後減少病毒在弱勢人士間傳播﹐以及如何聰明地逐步放寬防疫措施都是必要的。
省府目前推行五色防疫制,全省34個公共衛生局所屬轄區按當地疫情而被列入不同顏色的防疫級別中。
約大博士生兼有份參與上述研究的麥卡錫(Zack McCarthy)表示﹐「封城」措施是否真的奏效﹐須留待時間證明。
在第二波疫情中﹐市民出現抗疫疲勞成為同樣措施能否在第二波疫情中收到同樣效果的重要因素。
他認為﹐「封城」措施到底是否有效﹐目前仍言之尚早。但如果真的奏效﹐一些反映疫情的重要指標如檢測中的確診率便會降低。
對於該份研究報告的結果﹐省長道格福特則表示﹐這正好說明省府的措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