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重點:俠義精神
【明報專訊】中國文化史中,俠的起源甚早。游俠之風,倡自春秋戰國的動盪時代。惟在先秦時期,人們對「俠」已有不同的看法:韓非子在《韓非子?五蠹》痛斥俠「以武犯禁」;墨子在《墨子?經說上》卻讚譽俠「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至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又肯定了俠的行誼: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爭x,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司馬遷認為俠雖然時常觸犯當朝的法律,但他們的義行符合道德,不但信守承諾,更能解困扶危,而且淡泊名利。然而,在漢代,亦非人人都認同俠的行為,如司馬遷所言,「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這令太史公既恨且悲,故特意為這些不為世人嘉許的平民之俠立傳。而《史記?刺客列傳》詳記荊軻勇刺秦王的事[,另《史記?游俠列傳》亦歌頌了朱家、郭解等人捨己救人、不矜其能的言行,故《史記》可說是中國古代有關俠客的最早傳記,也是俠義小說的源頭。
[語文同樂 第4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