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倡港大學科研闖灣區 與9市互補優勢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今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創新科技及大灣區合作為焦點之一。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接受訪問表示,香港的大學科研為打入大灣區的優勢之一,認為可與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的產業優勢互補;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水志偉建議,香港5家公營研發中心可在內地開設分支辦公室,了解內地業界需求並長期合作,再結合香港各家大學科研技術,加速本地科研商品化,再於大灣區市場落地。
港商於1980年代參與內地改革開放,手持資金和技術、「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北上拓展市場;黃元山表示,如今港人闖大灣區市場,大學科研是「可以拎入去發展競爭」的優勢,加上香港的國際聯繫,相信可結合內地市場作優勢互補。基金近日發表報告,建議港府轄下5家研發中心,包括應科院、汽車科技研發中心等,可結合大灣區9市相符合的產業,再扣連本地大學的科研技術,令兩者對接(見圖)。
倡設分支辦了解需求 大學供技術換資金
水志偉則建議,有關香港的科研中心可在內地設分支辦公室(見另稿),直接了解內地產業需求,再將需求傳遞予本港各大學︰「看哪一家有技術、有方案可滿足需求,如廣州有生物、醫藥的研究需求,香港有沒有大學可提供技術呢?」冀以大灣區龐大市場,向大學科研提供資金。
然而,團結香港基金報告發現香港各大學的知識產權收入、衍生公司數目,均遠低於牛津、麻省理工等海外大學。黃元山表示,香港大學研究在「落地」過程中出現「死亡之谷」(Death Valley)斷層,特別是對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深科技」(Deep Tech),因投資回報期較長,致令風險投資者卻步,建議香港的大學可效法海外大學,鼓勵學者成立衍生公司,再注資以購買專利3至5%的股權,以讓有關科研有前期資金繼續發展。
倡建「技術轉移聯盟」 連繫學界商界
水志偉指出,各家大學現有科技轉移辦公室,但認為辦公室內過多行政人員,「或只負責申請專利」,建議多加入創科業界、風險投資者、商界領袖等與科研工業化相關領域人員,更建議參考德國、以色列,在眾大學科技轉移辦公室外成立「技術轉移聯盟」,以統一聯盟方式連繫學界與商界,令商界對個別科技有需求時,「不用逐家大學叩門」,由聯盟負責連絡有該技術的大學。
受中美角力、國安法影響,外國機構落戶香港或有顧忌;本港去年社會運動亦令港青抗拒北上。黃元山認為,外圍環境因素,本港難以控制亦難以改變,認為本港在發展自身優勢及條件上「仍有很多改進空間」,港府只要做好份內事,如培育人才,相信一部分港人在內地仍有發展空間。
港青拒北上 黃元山:港府只要做好份內事
於大灣區組建協助初創企業成長的平台「創業社區」合伙人曾君蔚表示,內地市場龐大,相信可加速香港的大學科研商品化,建議香港的科研中心除線下對接外,亦可用在線平台加強市場和大學的供需聯繫。
對於施政報告料公布港府協助本港青年到大灣區工作,對兩地年輕人均了解的曾君蔚說,大灣區內年輕人自小看着父輩、親人創業,具生產經驗、了解市場供應鏈,「有先天優勢」;而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年輕人被培育不同商業視野,具創意和國際視野,舉例指其協助一家機械人公司欲拓展全球市場,亦引入香港合伙人以助業務全球化。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