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病變成腫瘤
朱建華教你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在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中,發病率高踞第一,死亡率排第二,數字有逐年上升趨勢,醫學界雖然對大腸癌的成因未有定論,不過日常生活中,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家族病史等,都對發病率有一定影響,結直腸外科醫生朱建華,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避免成為高危一族。
柳影虹爸爸因腸癌去世,當年仍在瑪麗醫院任職的朱建華醫生,正是柳姐爸爸的主診醫生,柳姐說:「爸爸當年移居美國,有一次回香港探親,突然大出血,送到醫院檢查,已經是腸癌第三期,原來爸爸一直有屙血,他誤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因為太遲發現,一年後就去世了。」柳姐陪爸爸度過最後的日子,對這個病的了解非常深刻;朱醫生表示直系親屬患病,家人會成為高危一族,柳姐和弟弟定期照腸鏡,兩姊弟都曾在檢查過程中,發現有瘜肉,與父親發現腸癌的位置一樣,切除後避免了進一步病變。
柳影虹:大腸癌早期很難察覺,是否沒有任何病徵?
朱建華:大腸癌早期,腫瘤很細微的時候,的確沒有什麼病徵,當腫瘤漸漸變大後,就會有屙血、大便習慣改變,突然變密或突然變疏等,出血或屙一些帶潺的糞便,肚子痛、貧血,這些都是大腸癌的病徵。
柳影虹:痔瘡也有屙血的情況,兩者有什麼分別?
朱建華:兩者很容易分辨,痔瘡屙的血是鮮紅色,大腸癌屙的血比較暗和瘀色,認真看還是可以分辨的。
柳影虹:大腸癌是否很少在女性身上發生?
朱建華:根據壎芵p公布的資料,男女患者的比例約1.4比1,雖然有差距但相差不是太大,男士患者多一些,但對女性來說也很普遍,女性癌症患者,乳癌排第一,其次就是腸癌,所以女性不能忽視這個病。
柳影虹:大腸癌的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到底是什麼原因?
朱建華:大腸癌患者,大部分都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士,約佔百分之八十左右,當然也會出現年輕患者,根據過去多年的資料統計,五十歲以下的患者陸續增加,原因雖然不是太明顯,但不能忽略的是,都市人吃太多紅肉和醃製肉類,不愛吃蔬菜、水果,加上吸煙、飲酒,這些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柳影虹:這個病是否有遺傳?
朱建華:大腸癌是我們自己的細胞出現病變成為腫瘤,細胞為什麼會變異呢?基本上是由基因控制,基因來自我們的父母,當有直系親屬患腸癌,家人患病的風險就會增加,另外HMPCC(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及FAP(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這兩類腸癌,更是具有很強烈的遺傳性。
柳影虹:大腸癌有什麼預防和治療方法?
朱建華:大腸癌從一小粒瘜肉,慢慢轉化成癌症,大概需要十年時間,所以當仍是瘜肉階段,能夠把它抓出來的話,就能預防大腸癌,香港壎芵p針對香港五十至七十歲人士,進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先檢查有沒有隱血,再進一步照腸鏡,找到瘜肉並進行切除,就可以預防這個疾病。
治療分三方面,電療、化療和做手術切除,早期發現的話,做手術切除已經足夠,目前採用微創手術,大大縮短了復元時間,如果後期發現,就需要配合電療及化療。
柳影虹: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避免成為高危患者?
朱建華:最好減少吃紅肉和加工醃製肉類,譬如豬、牛、羊、董翩B火腿、香腸等,多吃蔬菜、水果,避免吸煙、飲酒,再加上運動,這些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但歸根究柢,最有用的預防方法,就是五十歲後,進行定期腸鏡檢查,從瘜肉到癌症需要十年時間,所以我會建議每五年做一次比較適合。
腸鏡檢查
醫生進行腸鏡檢查,將鏡頭經過肛門進入腸道,影像在屏幕上顯示,可以清楚看到腸內有沒有瘜肉,瘜肉不是太大的話,切除後進行化驗,如果瘜肉已病變就要進一步治療;腸鏡檢查前兩至三日,不能吃水果和蔬菜,因為植物纖維消化不了,會影響視像時觀察腸道內的情況,照腸之前需要飲瀉水,幫助排便清空腸道,再注射止痛鎮靜劑或麻醉藥,整個檢查即日完成不用留院。
醫學及科技界正研究,引入人工智能輔助腸鏡檢查,搜集大數據,例如瘜肉形狀、大小、顏色等資料,檢查時減低肉眼走漏瘜肉,增加大腸鏡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