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華院內爆發 3病房四代傳染 首確診者除罩罵人 袁國勇指有「莫大關係」
【明報專訊】本港新冠病毒確診昨見27日新低,新增33宗,惟病毒持續侵襲醫院,廣華醫院現院內爆發,3周內由監察病房蔓延至普通內科及外科病房,涉6名病人,更衍生四代傳播。首名確診者被指不戴口罩、大聲罵人,至昨危殆,另兩病人已離世。港大專家袁國勇表示,廣華因重建,可用空間減半,病房擠迫,個別病房角落空氣轉換率亦不足,相信爆疫原因最大可能是患者除罩大聲說話,增加空氣微粒傳播風險,籲病人戴好口罩、進食時勿談話。
昨33宗確診 27日新低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午到廣華醫院視察。他見傳媒時表示,該院監察、普通內科及普通外科病房的疫情,於7月22日至8月9日之間發生,相信6名患者都是在院內感染,亦不排除繼續有病人確診。
袁國勇昨到廣華與相關醫護討論情况,並視察病房空氣流動情况,初步有理由相信爆發與病人除口罩有「莫大關係」,但暫時未能排除任何可能性,包括空氣、飛沫以及共用器具傳播。他補充稱,首名確診的69歲男子住院時「不合作」,「經常除下口罩,好大聲講嘢或者鬧人」;除口罩大聲說話,會有空氣微粒噴出,並且可以將病毒傳給其他人,他呼籲患者要戴好口罩,進食時亦不要說話。
涉6病人 兩已去世
重建中病房擠迫 袁籲體諒
袁國勇又表示,上述3個病房每小時換氣6至12次,當中監察病房換氣率達12次,「如果經常除下口罩說話、;鬧人,幾大(空氣)流量都會將病毒傳出去」。他稱個別病房角落位置空氣轉換率不足,建議增加流量,但會有優先次序改善;廣華因重建及裝修,可用空間減半,他承認病房擠迫,但一時三刻難解決,盼公眾體諒。
至於6名病人如何在院內互相傳染,袁國勇表示首名確診者69歲男(第2282宗)傳給一名患者,該患者再傳給另外3人,當中一人再傳染第6名患者,換言之屬出現四代傳播,但他沒透露具體情况。
本報綜合疫情記者會、廣華新聞稿及袁國勇的推測,發現69歲男曾與81歲翁於7月22日同處監察病房,老翁當時檢測陰性,12天後發燒,8月3日檢測「陰轉陽」,6天後死亡,為第二代傳播患者。
81歲翁生前曾於7月22至29日入住普通內科病房,與其同一病格的75歲男,在8月8日病發及驗出陽性,至昨不治;75歲男亦曾於8月4日住監察病房,該病房有兩患者在入住後4、5天分別驗出陽性,包括8月3日至4日入住的70歲男,以及8月3日起入住、翌日出院62歲男,相信屬一傳三的第三代傳播。70歲男先後檢測3次才確診,他曾入住的E7外科病房有一名54歲男,於前日驗出陽性,料涉第四代傳播。本報昨向醫管局查詢6名患者入住病房詳情及關連,未獲回應。
男護初步確診 袁料與院內爆發無關
此外,廣華E7病房一名男護昨初步確診,他在本月6日喉嚨痛、咳嗽及流鼻水,曾為確診患者提供治療及護理,其居住大廈早前有人確診,同於廣華工作的太太須檢疫,袁國勇相信其感染與院內爆發無關。本港昨增4名確診者離世,累計59人不治。
醫生倡醫院加大檢測量
公醫協會感染控制已盡做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形容,廣華現「三浪」小型院內爆發,最大問題是院內單人及雙人房不足,令病人檢測一次陰性就轉大房,致院內感染。他建議醫院加大檢測量及引入更多快速測試,盡快找出患者隔離。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說,現時患者住院時間較長,不幸造成數代傳播,她說平日感染控制已「盡做」,亦難免有漏網之魚,形容醫院無法大幅增加隔離設施,只能平日呼籲患者戴口罩及加強清潔等。
明報記者
(疫情第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