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雲端診所」 一站式遙距排隊候診看症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半年,有醫生反映不少患者因擔心染疫沒如期到醫院求診,行動不便的患者往返醫院亦較費時,為減少感染風險,醫管局加快遠程醫療發展。九龍中醫院聯網今年初利用約兩個月發展「雲端診所」系統,並於伊利沙伯醫院的神經外科試行,醫生以視像或電話為病人覆診,減少舟車勞頓及早發現個別患者腦積水情G惡化,及時安排手術。九龍中聯網計劃推展該服務至伊院腎科及廣華醫院。
神經外科試行 原四成患者甩底
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麥凱鈞表示,疫情高峰期間,神經外科專科門診約有三四成患者沒如期求診,「用家、病人主導,反映不想到醫院覆診,(醫護)要思考如何處理」監察病人病情。
麥指出,醫護人員與資訊科技部今年2、3月開始構思,為病人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經過3次系統測試及改善後,於4、5月在伊院神經外科開展先導計劃,以結合視頻程式,提供病人登記、身分確認、候診、診症等一站式服務(見圖),合共8病人使用,他們均認為院方的說明清晰及滿意服務。
62歲的陳先生家住調景嶺,胸椎椎管內有水瘤,影響活動能力,需拐杖助行,他去年9月在伊院接受微創胸椎手術,其後覆診跟進。疫情期間他擔心染疫,加上行動不便,抗拒到醫院。以往連同交通時間,前後要三四小時才完成覆診,目前在家以平板電腦就可與醫生交談,其間以0至10分交代其痛楚程度、行動能力,以及有否失禁等情G,診症時間為10至15分鐘,與傳統覆診形式相若。
患者無法用視頻 揭病G差急動刀
麥凱鈞續說,雲端診所較適合穩定的舊症患者,不需往返醫院取藥,而該概念並非局限於視像診症,電話溝通亦可行。他舉例,8名使用系統的患者中,有一人無法使用視頻程式,經醫護以電話細問病情後,發現患者腦積水情G轉差,手腳功能不協調以致無法使用程式,團隊及時安排手術改善其情G,「疫情時(覆診)排期會長一點,若病人沒意識到情G,可能一段時間才見到他」,恐錯失及早做手術的時機。
目前先導計劃透過視像程式Zoom與患者會面,惟Zoom多次被指有泄露資料的漏洞。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系統經理鄭宏表示,病人的資料只存放於內聯網並加密,而院方多次測試Zoom,並提升安全級別設定,相信安全。他補充,Zoom只是其中一個選項,日後未必繼續用該程式。
伊院腎科將引入 研擴至廣華
隨疫情持續,醫療發展亦進入「新常態」。麥凱鈞稱團隊會繼續擴展「雲端診所」,預料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門診每年約1800人次使用,考慮在兩次傳統診症之間安排雲端診所服務,該院的腎科最快7月引入服務,並探討擴展至廣華醫院,長遠或可融入視像診症於醫管局程式「HA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