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成本近17億加元 曾遭質疑逐虛名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富士通2014起開始研發新一代的「富岳」,政府與民間共投入約1300億日圓(約16.54億加元)資金。日本對上一次在超級電腦上稱霸是2011年的「京」,亦即「富岳」的前身,但保持一年寶座就被取代。「京」的研發過程可謂波折重重,先是在2010年遭政府削減預算,惹來科技界強烈反對。雖然「京」達成世界最快的目標,但研發超級電腦成本龐大,日本的預算只能每隔幾年開發一部,有別於美國和中國。
「京」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科技大廠富士通於2006年起共同研發,以成為全球最快超級電腦為目標,但當時亦有人認為即使取得第一,被中美超越只是時間問題。2009年,當時執政的民主黨就質疑,日本在經濟危機下應否繼續追求虛名,民主黨參議員蓮舫在同年11月的預算審查期間就曾稱:「成為(速度上)世界第一的理由是什麼?難道第二就不行嗎?」其言論引起極大爭議,翌年「京」的預算就遭大幅削減。
在科技和研究相關組織強烈反對下,預算後來得以復活。2011年仍處於開發階段的「京」登上全球超級電腦排行榜TOP500首位,並於翌年正式開始運作,整個開發項目花費國家預算約1100億日圓(14億加元)。
惟全球超級電腦研發競爭激烈,「京」的世界排名隨後持續下滑,到去年6月已跌至全球第20位,過去近10年榜首之位一直由中美壟斷。隨着「富岳」發展成熟,研究所去年8月正式拔除擺放在神戶市的「京」的電源,並於12月將「富岳」搬到原址。 (每日新聞/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