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新廠落成 現收膠量佔處理上限3% PET膠樽回收率0.2% 環團促徵費中央收膠
【明報專訊】立法會垃圾徵費條例草案委員會今日開會,將討論是否終止審議。環境局長黃錦星前日表明繼續推動減廢回收,惟綠惜地球調查發現,現時全港每日回收廢膠量不足4公噸,但今年下半年陸續有回收廠落成,總處理量約120公噸,遠超供應量近30倍。該組織質疑,政府未訂立回收目標,如何在半年內大幅增加回收量,促政府加快落實全港中央收膠,以及立法向飲品膠樽徵費,推動源頭減廢。
3區推收膠 環署:視成效擴展
環保署稱,為提升本地塑膠回收率,該署分別以東區、觀塘和沙田為試點,推行為期兩年的先導計劃,以服務合約形式聘請承辦商向區內私人住宅、學校及綠在區區收集廢塑膠,每年回收量合共1300公噸,平均每日約3.5公噸,視乎計劃成效,考慮將服務擴至全港。
本港廢塑膠回收率近年不斷下跌,2018年整體廢膠回收率約7%,其中1號PET膠樽回收率僅0.2%(見圖)。
環團調查:每日收膠不到4噸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說,今年內會有兩間廢塑膠廠落成,其中一間位於環保園,由太古飲料、碧瑤及歐綠保合資營辦的塑新生公司,原定今年第三季運作,每日可處理約100公噸1號PET及2號HDPE膠樽;另一間位於大埔工業h,料每日可處理約20公噸1號PET膠樽。不過,該組織發現,2018年綠在區區每日平均回收塑膠81.6公斤,食環署三色回收桶每日平均回收廢膠156公斤,再加上目前涵蓋3個地區的中央收膠計劃,每日回收量約3.5公噸;上述3項主要措施累計回收量不足4公噸,要求當局交代如何在短期內大幅增加回收量。
憂新廠未投產已關
更難重推垃圾徵費
朱漢強認為,現時回收廢膠系統「發育不健全」,擔心有本地回收廠在塑膠供應不足下,未投產已結業,不但打擊本地回收業,更令公眾失去回收塑膠信心,屆時政府更難說服重推垃圾徵費。他認為今屆政府不應放軟手腳,把「手尾」交給下一屆政府。
歐綠保表示,塑新生公司預計今年12月底投入運作,廠房建造工程進度理想,回收設施運作初期處理量會由20公噸增至100公噸。另一間由本地回收商劉財記紙業董事長劉耀成設立的回收廠,位於大埔工業h,原定今年初運作,受疫情影響至今仍未啟用。劉說該廠每日可處理約20公噸廢膠,但垃圾徵費草案未能通過,會削弱源頭分類成效,冀政府加強社區回收網絡,掃除回收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