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侵略
【明報專訊】楊局長果然是世外高人,為20世紀初中日關係蓋棺論定,省卻日後學子備試的時間與胡思亂想的空間,非我等凡夫俗子想得出來。為免說錯話步《頭條新聞》後塵,我試循着局長「愛國愛港」的思路,因着後一代的苦難把前一代的作為統統目為萬惡的前奏,是否才是正解?
答題紙
考生編號:____________
考生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題目:你是否同意「20世紀前半,中日關係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此說?試找出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日本侵華對中國必然是有弊無利,中國是最棒的!
思想侵略
舉兵侵華之前,近代日本已以間接方式分裂中國,一個明顯方式是荼毒華人顛覆國家。搞亂清廷的維新黨固然有明治元老伊藤博文支持,頭目康有為、梁啟超方能在事後潛逃日本。而義和團亂後的庚子賠款很大部分撥為赴外留學的公費,日本更出現專供中國人留學的學校,養出陳獨秀、黃興、魯迅、章太炎等大批反動分子,破壞體統。最惡劣的是山田良政、梅屋庄吉、宮崎滔天等人援助通緝犯孫文,作為中國人當然不應相信他們真心奉獻,縱使他們為了革命黨撒財捱窮甚至戰死,還煞有介事高呼各國平等合作的「亞洲主義」,分明是為了麻痹中國人。
學術侵略
在教育範疇,日本人的盤算更深。20世紀初期大批日本教師隨晚清國策轉變湧入中國,在各地新式學堂擔任要角,扼住教育命脈,產出五四「暴徒」的首間「暴大」北京大學正是服部宇之吉、藤田豐八、岡田朝太郎等「日本教習」一步步從京師大學堂改造而成,學子漸漸盲捧新式學問摒棄傳統,實為現今崇洋媚外的遠因。至於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史家白鳥庫吉及內藤湖南等知名學者,以學術為名深入研究中國,為日本提供詳盡資料,無異於間諜;更甚是他們捷足先登的研究,在中國人文學科烙下強烈的日本影子,令中國學者被迫吸收「敵人」的研究成果,屈辱至今。
文化侵略
若數至今最明顯的破壞,要算是日本為諂媚洋人生硬翻譯洋書,造出「民主」、「革命」等一堆新式詞語,於甲午戰爭後大量傳入中國,連中國的教科書亦多譯自日本,污染了傳統中文之美,令中國文字漸蒙受史上最大的異變,現今學子對古文聞之色變,正是遺害。而自古已有的訪書/竊書,近代日本人更變本加厲,如藏書家田中慶太郎拐走了甲骨文、敦煌典籍等珍貴資料,三菱財閥創立的「東洋文庫」更是贓窩。著名「古書街」神田神保町當時已是賣贓熱點,吸引中日文人變成幫兇。最可恨的是,當中國經歷戰亂後,很多日本的賊贓反而升級成珍貴孤本!
■葉雨舟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