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商品化需市場技術人才 技術轉化紅娘:3要求缺一不可
【明報專訊】「我2010年在科大讀本科的時候已參與技術商品化,但當時社會仍未積極討論。」本科為化學系、後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的徐光海笑言,自己本科成績不夠好才跟荓訇簞筋膍s,獲得多次參與技術商品化的機會,包括食肆用的「慳氣炒爐」、黃大仙祠的「減少煙香系統」等。畢業後他自組公司繼續做「紅娘」,撮合不同的技術及工商業界。徐光海認為,技術商品化需要有市場、技術及人才,形容「3個要求,缺一不可」,才能讓技術離開象牙塔,走入市場。
明報記者 林穎茵
稱最大問題缺人處理轉化
創新科研及技術除了機構研發,本地大學亦貢獻良多,部分大學設有「知識轉移處」管理知識產權、專利及促成商品化,科日發展行政總裁徐光海自組公司,成為大學以外的「知識轉移處」。「大學有太多技術,但不是產品,工商業界要的其實不是技術,是產品。」修讀本科時已開始參與技術商品化項目的徐光海認為,技術商品化最大問題在於缺人在技術與產品中間處理轉化的工作。
院校「知識轉移處」管理知識產權,將技術授權,但不參與中間的轉化過程,要靠商家將技術變成應用並發掘市場。徐說,若以投放資金計,學校研發僅佔10%;30%用於轉化,包括:尋市場、製雛形、測功能、量產成品,他指此環節至為重要;其餘的60%資金用於銷售及推廣。他公司與工商業界有聯繫,可為商家物色技術,同時參與轉化過程,最近因應疫情成功將「空間消毒霧劑」配方轉化成產品,用於化霧機中(見另稿)。他指技術商品化必須有市場、技術及人才,若無市場,多宏大的技術也無用武之地。
創科署:加強量化資助成果 徐光海:應放寬資助
不少大學的研究除獲研究資助局撥款,部分以產業為本及具商品化潛力的應用研發項目獲「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資助,該計劃推出近20年,批出逾94億元予超過2622個項目。創新科技署沒備存項目商品化數據,但稱日後會加強要求資助項目有商品化考慮,量化資助成果。曾獲基金資助的徐光海認為,難以量化研究資助與商品化成果的關係,「不是所有研究都有商品化成果,有些研究如無開展過就無後續,更難論技術商品化」,他反認為資助應放寬,容許更多彈性及可能性。
(創科商品化系列之二)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