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食堂:意粉
【明報專訊】茶餐廳的湯意粉,為什麼總是配叉燒?應該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我邊想邊從餐具中拿起叉,準備享用豐富的早餐,自然的動作似已提供了線索。切片或切件的叉燒和長長的意粉,用叉來吃最方便,或者你會說只是碰巧的例子,孤證不立。那看看火腿通粉吧,火腿切成絲,用湯匙也能一吃到底,不也是食材與粉麵的完美配搭嗎?食客手執一支餐具就足夠應付了。
我接荓N叉燒挑起放進嘴堙A這時你可能會追問,那為什麼湯意粉不配沙嗲牛肉呢?實際上當然可以,只是食店為展示菜式的多樣性,不想重複,就將食材與粉麵促成固定配對,既然「角色」分配得宜,食店何不廣泛採用呢。
沙嗲牛肉霸佔了即食麵,意粉與叉燒搭成一對,看似沒有邏輯,但味道上也不是全無考慮的。沙嗲牛肉汁醬較多,適合吸水力較強的即食麵,味道能夠緊密相融。相反,叉燒切製奉上,不附醬汁,放在不太吸水的意粉上面,兩者各持自我,不相攙雜,我捲起意粉看看,這或者就是箇中特色。
叉燒湯意粉與沙嗲牛肉麵相比,迴響明顯較少,原因簡單,沙嗲牛肉惹味,即食麵飽吸「邪惡」汁醬,大眾追捧是可以預期的。叉燒與意粉看似「同H異夢」,即使用味精湯底嘗試調和,咀嚼時呷一口,無補「貌合神離」的味道,難怪沒多少人能夠欣賞。
叉燒與意粉轉到鑊上爆炒,獲得的掌聲似乎較多,加些韭黃、銀芽、b段,去除單調。醬油灑上後沾染彼此,儼如生活中的調劑,再經過烈火加持,焦香成了一種氣氛,隨熱氣滲透你的鼻孔。叉燒湯意粉是疏離的表現,但我並不抗拒,偶爾還是會點它,來熟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知多點
茶餐廳的味精湯底、醬油調味、大火爆炒,是港式意粉的做法。湯意粉並非香港獨創,也有西式煮法,湯底用上番茄湯、蔬菜湯或雞湯,材料有海鮮、肉丸、芝士等,意粉長短皆可用,短的更適合用湯匙食用。意大利的傳統菜式香蒜橄欖油意粉(Spaghetti Aglio e Olio),是比較類近炒的做法,用橄欖油將辣椒絲、蒜片煮至微焦,放入煮好的意粉輕炒,加水和歐芹略煮,調味即成。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常任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降迭n學者嘉賓,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