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反全球化 Anti-globalisation
【明報專訊】反全球化與全球化相伴而生,可視之為回應全球化的方式。20世紀末,世界各地開始出現反全球化運動(Anti-globalisation movement),泛指針對全球化進程的各種示威和抗爭。部分反全球化的主張為關注人民權利,主張公平及可持續發展,而非反對全球化本身。
■(全球化)
「美國優先」政策
美國總統特朗普自競選以來已主張「美國優先」,他於2018年9月出席第73屆聯合國大會表明擁護愛國主義,反對全球主義,揚言永遠不會將美國主權交給一些未經選舉、不負責任的全球官僚機構。他又批評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美國經濟受重創,表明不會再容忍,強調永遠不會為保護國民利益而道歉。
美國已退出多個國際組織或協議,包括《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P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支持者認為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有助保護國內工業職位,如吸引美企把生產線搬回美國等,也有言論指「美國優先」可能影響美國於國際間的影響力,財政司長陳茂波曾批評美國單邊主義取態令國際合作變得困難。
■(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
疫情改變全球化局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於全球爆發,全球化下跨國人口流動急增為病毒快速擴散的原因之一。隨疫情加劇,歐盟的人口自由流動原則勢受挑戰。《神根公約》旨在消除26個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讓民眾能夠自由過關,促進各地經濟及人口流動,成員國公民亦可憑神根簽證穿梭神根區國家。自歐洲2015年出現難民危機以來,部分神根公約國開始恢復邊境關卡檢查,而疫情爆發後,各國更封城封關,實施邊境管制。
此外,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迫使中國延長農曆新年假期,各地工廠押後復工,運輸亦幾乎癱瘓,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法國財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2月25日形容,新冠病毒疫情為「改變全球化局面的推手」,亦突顯各國對中國「不負責任且不合理」的依賴,應藉機反思全球供應網絡,特別是醫藥及衛生範疇,「我們不能繼續依賴中國提供80%至85%藥物原料」。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1月底聲言疫情促使商界加速將供應鏈搬回北美,以減少供應鏈斷裂風險。據彭博社4月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省計劃動用約22億美元(約170億港元)幫助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撤回日本,亦協助日企將供應鏈分散,包括將生產線遷至其他東南亞國家。
■延伸概念
排外(xenophobia)
本土化(localisation)
全球化(globalisation)
[通通識 第6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