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 D:培育專才 迎接時裝革命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加上中美貿易戰影響,全球時裝業正面對史無前例的衝擊及挑戰,時裝銷售變得難以預測,面臨大規模供應鏈中斷的問題。傳統時裝系統及營運模式需全面升級,零售商同時要鼓勵顧客到訪實體店。熟悉行業傳統生產流程的時裝課程畢業生此時就「大派用場」,他們既掌握了最新科技、設計潮流,又熟悉全球業務,同時懂得社交媒體運作、可持續發展方向,無懼行內種種挑戰。
時裝行業昔日由紡織和工業主導,今天不少品牌皆走高檔設計路線,於1957年成立的香港理工大學(前身為香港理工學院)紡織及服裝學系(ITC)與時並進,培育出迎合業界需要的專才。學系副教授兼課程主任盧君宇博士表示,四年全日制服裝及紡織(榮譽)文學士學位組合課程是本港規模最大的時裝課程,「課程內容涵蓋整個時裝供應鏈,由原材料(毛、紗、線、人造纖維等)、設計、生產、後加工整理、品質檢測,以至零售銷售及推廣」。課程選修科目達100個,逾30所知名院校為海外交流伙伴,包括英國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金斯敦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 London)、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紐約時裝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瑞典布羅斯大學(University of Boras)等。
五大範疇揀主修科
時裝業涉及多個範疇,因此專才要熟悉各範疇工作。為裝備學生成為敏於思辨、精於解難的未來領袖,課程安排學生於首年學習紡織、設計、營銷、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理論及概念;二年級生則可按興趣及事業發展方向,從五大專業範疇:設計、針織時裝設計及科技、內衣及運動服裝、科技、零售及市場學,選其一作為主修科目。學生亦可自組其他選修科目,發展多方面才能,擴闊專業領域。除了本地導師,課程亦有聘請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的教授授課,跟學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為回應行業急速發展及市場需要,課程近年作出重大改革,在五大專業範疇加入12個新科目,如「零售及市場學」增設全通路零售(Omni-Channel Marketing Retailing)及服裝傳意學(Fashion Communication Studies),結合網購及社交媒體工具,教授嶄新的購物模式;「設計」範疇新增男裝設計;「內衣及運動服」新增運動服相關選修科,教授學生設計既時尚亦具備特別功能的運動服;「科技」範疇加入穿戴式電子應用(Wearable electronics)和服裝及紡織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 in Fashion and Textiles),向學生傳授服裝及智能紡織品、可持續發展的技術。
獲跨國品牌支持 安排學生實習
時裝業茩姘穈技巧,學系亦鼓勵學生參與本地及海外全職實習計劃。盧君宇稱,計劃獲多間本地及跨國大型企業和時裝品牌支持,學生將獲安排到零售店舖、工廠或後勤部門工作,涉獵有關設計、生產、零售、市場推廣、公關、客戶服務等工作,鞏固課堂知識與通用技能,深入了解業界實際運作,提升競爭力。
ITC獲多間本地和跨國大型企業提供獎學金及贊助,學生可赴外國參加比賽或時裝展,又提供實習機會,助他們汲取工作經驗。盧君宇表示,每年約九成畢業生獲業界聘用,出路除設計師外,也包括本地或國際品牌市場推廣、社交媒體分析、廣告形象設計、零售等,近年智能手機企業、化妝品、鐘表、眼鏡品牌等亦有聘用課程畢業生,「現今消費者緊貼流行趨勢,也重視產品款式及用料,畢業生具備美學素養及市場觸覺等優勢,相信畢業後出路將更加廣闊」。
文: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副教授兼課程主任盧君宇博士
圖: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提供
[明路—生涯規劃 第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