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自尊
【明報專訊】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網頁指出,自尊即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心理健康的指標、行為的決定因素,其強弱視乎青少年能否肯定自我價值、確認自己的能力和長處,以及接納自己的不足。一般而言,自尊感高的人顯得較自信。根據美國教育家米雪寶帕(Michele Borba)的自尊五感(The Five Building Blocks of Self-Esteem)理論,建立自尊的要素包括安全感、獨特感、聯繫感、能力感和方向感。
◆延伸概念
自我價值(self-value)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IG致女性自我物化
澳洲麥覺理大學及新南威爾士大學以網上問卷訪問276名18至25歲澳洲和美國女生,於2017年發表研究報告,發現花愈多時間瀏覽社交平台Instagram(IG)的受訪者,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程度愈高,而這與女生跟IG名人比較外表、內化理想中的美麗(如相信纖瘦具吸引力)的程度有關。
IG於2019年9月稱為青少年用戶着想,將推出新措施,18歲以下用戶不會看到推廣減肥和整容的帖文,由名人和網紅推薦的產品帖文將被刪除,減低對青少年造成的壓力。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近兩成學生自覺失敗
民間智庫MWYO於2018年9至10月,以問卷訪問2040名15至24歲學生,了解他們在生活質素、幸福感及生涯規劃方面的觀感。在自尊感方面,42.2%受訪學生自覺沒有多少值得自豪之處;18.58%學生表示整體而言,傾向覺得自己是失敗者。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不當教育方式或損自尊
2019年5月,有中學家長向《明報》投訴,稱有教師以「拍片悔改」方式處分欠交功課、遲到的學生,並在全級集會播放,令學生感侮辱及難受。校方強調事前不知情及「個別老師做法不恰當」。
教育局提醒學校,處理紀律問題時應顧及學生自尊及個人差異。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余鎮洋表示,受華人社會文化影響,教師或家庭教育的方式很多時令孩子有羞恥感,想他們警惕,避免重複錯誤,但「這種羞恥會令他記住自己很多做得不好的事,或在同學面前失去自尊感」。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家庭衝突愈多 自尊感愈低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以問卷訪問3100名小四至中五學生,發現每4名中學生就有一個感到自己像失敗者,年級愈高的受訪學生,自我評價愈負面。調查又發現,母愛是子女建立自尊感的共通因素;而學生的家庭衝突愈多、認為家境比較貧窮,自尊感較低。
[通通識 第6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