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憂地產商閒置地走後門 本研社:變「過橋屋」
【明報專訊】過渡房屋成為本屆政府重點政策,由兩年前僅1500個單位,至昨日達至1萬個的目標,關鍵在於各發展商近月陸續捐地或借地。有關注團體認為部分發展過渡房屋土地過去曾申請改劃作住宅項目,因不同原因被城規會否決,質疑過渡房屋政策已成「旋轉門」,讓發展商甚至港鐵可將閒置土地突破城規會限制,在完成借地限期後立即「過橋抽板」,轉變成私人住宅項目。
對於昨日達至3年內提供1萬個過渡性單位目標,運房局長陳帆形容是「一個標誌性日子」,更說「心情有少許緊張」,又稱只要有短期閒置土地,當局會繼續跟進,「讓過渡性房屋可以加快加多去達成」。
稱政府高調支持 城規難否決
不過,多個過渡房屋包括港鐵與房協合作的策誠軒、會德豐被指借出大埔黃魚灘淡水沼澤用地,以及今次新地借出的元朗山貝路農地,均曾遭城規會否決改劃住宅。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過渡房屋儼如為發展商提供便利,將閒置土地「過渡」至可發展土地,變相突破城規會限制。他說,發展局提出的「土地共享」計劃列明不接受自然保育地帶、濕地等申請;加上政府表明考慮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具發展潛力但未納入新發展區的私人土地,在以上限制下,促成多個發展商「走後門」,將這類土地申請作過渡房屋,「在政府高調支持下,像已向城規會表明支持意向,很難想像過渡性房屋的改劃申請會不通過」,當完成借地限期後,由於政府沒有這些土地的主導權,發展商可收回土地重新發展作私人住宅,形容「發展商根本是借過渡性房屋過橋,變成了『過橋性房屋』」。立法會議員朱凱Y批評運房局主導的過渡房屋政策「很求其」,變相鼓勵發展商以「先破壞、後發展」形式,將其持有的新界農地破壞後,借過渡房屋政策「包裝」上馬。
測量師學會:較土地閒置好 盼發展商仿效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說,同心村項目可幫助一定數目的基層家庭有合適居所,較土地閒置為好,亦期望可鼓勵其他發展商仿效。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