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會否「變天」即將揭盅,明明寶島擁有華人地區最成熟的政黨政治,卻一直是「撩交嗌」的禁忌話題,外地人或感到詫異(不過今天香港人大抵不再奇怪)。對古人來說這倒是小兒科:「黨」以前不僅被視為惡,更是入罪的藉口。 孔子 君子不黨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莊嚴而不鬥爭,能群聚但不偏私。)不同於理論上理念相近而聚合的現代政黨,「黨」最初指的是牽涉私利的群體,是君子的對立面,結黨一直為傳統不齒——更現實的是君主不容挑戰或惑亂(《荀子.臣道》、《韓非子.孤憤》),故歷代皆視結黨為大罪(不過慣性偏聽的君主通常不理會寵臣結黨)。正因如此,結黨罪名常成為打擊政敵的利器,東漢黨錮之禍正是宦官誣陷反對者結黨而大舉緝捕,唐代名相張九齡亦在李林甫設局下遭玄宗以結黨為由罷相,被視為盛唐轉衰的起點。 歐陽修 君子有黨 到了宋代,「君子不黨」不再是真理。文壇領袖歐陽修〈朋黨論〉提出君子方有以道相結的真朋黨、小人只有以利相結的偽朋黨,以替被保守派批評為朋黨的慶曆改革派辯護——當然這堛漣g子黨已非傳統理解的黨,而較像現代的政黨。如此變化的要因是政體轉變:宋代以科舉為主流入仕途徑,文官制度成形,貴族政治消失,派系鬥爭主因亦從身分階級集團(如宦官、貴族、世族)變成士大夫政見之別,從北宋黨爭到明末清初東林黨爭(宦官後期才插手)大多如是。更直接的原因是宋真宗提出的「異論相攪」,以不同政見者互相制約,以令君權超然。 雍正帝 朋黨必誅 歐陽修的見解,600多年後被斥為「邪說」——雍正帝〈朋黨論〉強調君尊臣卑,批評朋黨陽奉陰違奪權,應當誅之。表面駁斥前人,實則針對時局:清代遊牧思維下文人不再成氣候,滿人為首的執政集團膨脹令權勢者結黨成常態,鰲拜、索額圖、九子奪嫡乃至年羹堯都擁有軍政權力,不像文人黨爭那樣在君權下內訌,才要強調君臣分際。與此相應的是,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架空外朝,管治權力盡歸皇帝,此後縱有權傾朝野者如和珅,在靠山乾隆帝死後數天即被收拾。臣子是防住了,但大權的最終流向,是連皇帝亦難以限制的太后。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19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