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選美比賽以外貌為主要評審準則,常被指加劇種族主義與性別定型。在全球平權與提倡多元的呼聲日高下,不少主辦機構近年回應訴求作出多項改變,不過亦有論者質疑評比女性本身就難脫性別主義。 自去年開始,作為主要選美比賽之一的美利堅小姐一反傳統,宣布將廢除展示佳麗性感身段的泳裝與晚裝環節,改讓參賽者自行選擇舞台服裝。 比賽董事局主席卡爾森(Gretchen Carlson)當時稱,美利堅小姐已不再是選美,而是「實力的競賽」。 另一焦點選美比賽環球小姐亦有類似安排,除了廢除泳裝環節外,去年開始更採用全女班評審團,並將焦點放在佳麗的個人成就與未來目標上,冠軍得主更會訪問全球,「透過個人經驗啟發各地女性向個人、專業與慈善目標邁進」。緬甸佳麗瑞津泰(Swe Zin Htet)更藉比賽作為宣揚性傾向平權的平台,公開在參賽期間出櫃,成比賽中首名公開同性戀參賽者。 專欄作家費爾德曼(Dana Feldman)於《福布斯》雜誌撰文稱,選美主辦機構主張不再單以外貌評斷女性,而是更關注其內在特質,包括社會影響力等,這確是重大改進,但問題卻是女性現今可說已和男性平起平坐時,女性似乎已無必要藉由互相評比而成名,特別是透過原本專為評比美貌的比賽。 英國時尚新聞網站Grazia Daily總編輯里德(Rebecca Reid)亦稱,不論選美機制如何改變,女性參與選美實等同將自身價值交由評審以至大會擺佈。她強調,評選女性已不合時宜,相信任何女性均有價值才是進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