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反修例風暴尚未止息,社區對話未見成效,《禁蒙面法》更激起示威者新一輪武力升級,香港如電腦般「死機」,在漩渦中運轉不停。未來一段日子,香港何去何從?如何能重新啟動(Reboot)?本報每周一篇推出Reboot Hong Kong系列,專訪學界、社福界、政界、文化界等不同界別人士,另邀請一名本身是大學生的準記者參與訪問,從年輕人角度提問,為香港前路尋覓啟示。
明報編輯部
反修例風暴捲起經濟、社會穩定潛藏的深層次矛盾,金融中心外強中乾的底子呈現人前,社會急求良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卻不信奉短期止咳藥,認為固本培元——做回本分——解決根深柢固的施政弱點才是良方。他認為風波暴露施政官僚問題,建議政府推出政策前多反思是否貼近民意,「你(政務官)不論花多少心血做研究,不行的,就不要推」。他表示有官員在民調中評分低,令政府做事「事倍功半」,應思考是否另覓能夠令施政「事半功倍」的人,不諱言如有機會,會向中央反映「換人」。
明報記者 陳柔雅、李以莊
「有些訴求,(如)立即雙普選,聽完真的沒什麼可以做。你(政府)實質可以做的,就做好(工作)……什麼時候都好,做回自己本分,政府要有擔當,要有作為。」過往30多年投入公共政策研究,擔任多項公職的黃友嘉說,往昔社會與經濟發展平穩,令政府缺乏危機感,反修例風波捲起底蘊的深層次問題,「希望政府看到很多事情不再是business as usual(一切如常)」。
施政近點民意 足起穩定作用
區議會選舉後暴力示威稍緩,卻未完全止息。黃友嘉不相信短期「止咳」措施,認為長遠要改善施政問題,「施政比較貼近民意,已經起到好大穩定作用」。反修例運動一發不可收拾,政府被指忽視「中港關係」、「中台關係」兩大地雷,黃友嘉說,風波暴露施政官僚,公務員與政務主任(AO)長期研究政策,「他們以為想的是最周全,一般人覺得不行,但他們已聽不到」。政策推出後,縱有意見,亦不大幅修訂,「我覺得這種態度要放低,不行的,你不論花了幾多心血做,不可行的事就不可以放出去」。
房策考起歷任政府 成事須硬指標
曾任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主席的他舉例,歷屆政府視房屋政策為最重要,「但無一任特首做得成」,不少基層仍棲身狹窄茤苤A安居無期。黃友嘉建議,政府須就收回私人土地、公私營發展、填海等政策設定「硬指標」,並設短、中期檢討,令官員有追趕目標的壓力,「你不設硬指標是不會落實的,5年(特首任期)一下子就過,可能已換了特首……好多事情都要大刀闊斧,事到如今,你政府威信,給人的信任度已跌到新低」。
撤換「低分」官員 市民較易接受
政府民望跌至低點,管治正當性備受質疑,從觸發修例風波以至往後推出《緊急法》被裁定違憲,政府所遇滑鐵盧屢見不鮮。黃友嘉不點名指個別官員民調評分很低,「你就思考是否要用些人,令政府施政順利一點,比較容易讓市民接受,有些事你運作一陣子,但市民表明不接受,做事就事倍功半,不如想想現在找個事半功倍的人」。會否向中央反映?他重複:「有機會就會反映」,但不諱言政治人才難求,認為持平、願意聽各方意見的有能者,香港少之又少。
1991年棄美國高薪要職回港的黃友嘉,多年來為建設香港、中國出謀獻策(見另稿),看茩輕銂韖b年光景,不無心痛,「好像以前熟悉的香港真的變了,我覺得有點可惜,說得honest(誠實)一點,有少少心淡」,並有感講解國情、推銷國策如「逆水行舟」,「去講好中國,根本是難上加難,你做多少工夫,也不及一些報紙的一個標題」。
他寄望後來者︰「始終時代會變,讓新理念新思維、新的人進來,可能是進步的一種,在這方面就不那麼悲觀,有一班新人入來不壞,長江後浪推前浪。」
(Reboot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