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波蘭為首的中東歐右翼民粹政權,近年背離鐵幕倒下30年來所高舉的個人主義、人權、經濟透明度和多元文化主義,轉向以傳統價值與民族身分為依歸的意識形態,推動「非自由民主制度」(illiberal democracies),利用分化的言論,擴大國民對移民、少數族裔等的恐懼,並攻擊性少眾社群。 很多專家均在解說這種現象。佛羅倫斯歐洲大學學院的史學家尤內斯(Tom Junes)上月在英國政治網站opendemocracy撰文提出,民族主義是那些國家針對外來馬列思想的產物,而右翼民粹則是由反共引伸對左傾自由改革思維政客的壓抑;無論自由派與非自由派,民主或專制,只是周而復始之物。 不過,亦有學者如保加利亞索菲亞自由戰略中心的克勒斯特夫(Ivan Krastev)、美國政治學者霍姆斯(Steven Holmes)認為,東歐此現象是1989年鐵幕崩垮時的轉型應許未見實現,反而是西方強迫的「模仿、融合」現代化,導致民眾不滿反彈。 瑞典南塔大學歷史與當代研究院研究員科羅爾丘克(Elzbieta Korolczuk)則認為,那落差跟右翼民粹沒有直接關連,也不是後共產國家對民主的幻滅甚於其他歐盟國,而是跨國的極保守網絡傳播所致。 (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