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鮮乳奶源來自荷蘭牛,雖有極佳產乳量卻很怕熱,在亞熱帶台灣產乳量約只有在溫帶的一半。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沈朋志團隊,成功以「紡綞體轉置(ST)技術」,產下全球首例的ST牛,是具有台灣黃牛耐熱性的荷蘭牛,更適合在亞熱帶生活。 結合台灣黃牛優勢 沈朋志說,荷蘭牛是溫帶牛種,為目前世界牛種中乳產量最高,卻不耐熱;台灣黃牛有極佳耐熱力,產乳量低主要為役用。團隊想要結合台灣黃牛耐熱性與荷蘭牛高產乳性,不過若以雜交配種方式,最快也要15年才有成果,因此想到利用ST技術,時間能大符縮減,成功率也更高。 ST技術最早是用來解決高齡產婦卵子老化不孕症問題,此技術用於人體在英、美等國已合法。團隊將荷蘭牛卵母細胞細胞核,轉置到台灣黃牛卵母細胞質中,再與荷蘭牛精子配對,成功產下4頭ST小牛,外表是荷蘭牛卻有台灣黃牛耐熱性,可望擁有荷蘭牛的產乳能力。 ST技術 拉高成功率 目前團隊已實驗證實,ST技術後的細胞的確具有耐熱性,不過樣本數太少,相關數值資料仍需再一段時間蒐集。 團隊未來會培育更多隻耐熱性荷蘭牛,並持續在細胞及生理層面進行對耐熱能力的研究。 沈朋志說,鑑於全球氣候暖化嚴重,畜產業所面臨「熱緊迫」帶來的負面效應更大,研發與育成「抗逆境」動物品種,適應未來的氣候、環境非常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