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多功能智慧燈柱技術諮詢專責委員會提出多項建議,其中包括以光學雷達(LiDAR)或熱感偵測技術,取代藍牙交通探測器及圖像識別車牌號碼等。有份參與智慧燈柱技術研發的科研機構「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LSCM)向本報表示,委員會建議的技術成本較高,亦難以取代原有設計的所有功能。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則表示,為顧及私隱,功能上或需讓步。 智慧燈柱現時最具爭議的功能包括,藍牙交通探測器及圖像識別車牌號碼功能,均為運輸署負責項目。前者被質疑可收集行人及汽車數據,有違「交通探測」原意;後者則涉及圖像識別技術,公眾擔心變相監控。 LSCM曾參與開發交通科技,副總監(業務及項目發展)衛志豪表示,從研發角度看,不論是LiDAR或熱感偵測技術,功能上均難以全部取代原設計。他解釋,兩個建議技術可在車流疏落下做到相關功能,但如出現塞車或私家車跟隨在大貨車後,系統難以辨識駛經汽車數量,亦無法辨識汽車類型,降低準確度,而LiDAR的成本比鏡頭高出許多,政府需要考慮。 莫乃光:為保私隱或需讓步 莫乃光表示,為保障個人私隱,燈柱部分偵測功能或需讓步。他認為,政府可藉機嘗試開發同時兼顧個人私隱及偵測功能的方案,如成功,方案將成為標杆,讓其他地方仿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