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憂增堆填區負擔 不應因政治要樽「陪葬」
【明報專訊】去年本港玻璃樽回收量超過1.3萬噸,即平均每日約37噸,前年平均每日回收量為23噸,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擔心,若一刀切停收玻璃樽,會增加堆填區負擔,又認為政治問題應政治解決,政府不應要玻璃樽「陪葬」。有回收商認為可以用直接交收的方式繼續回收玻璃樽,以平衡安全與環保。
平衡安全環保 回收商倡直接交收
環境局長黃錦星今年4月撰寫網誌,指出現時本地產生的廢玻璃樽每年約10萬噸,即日均約270噸(約54萬個),佔都市固體廢物約2%至3%;去年住宅和餐飲處所的玻璃回收點約2400個,全年玻璃樽回收量約為1.3萬噸,回收率約13%。
朱漢強認為,雖然政府有需要顧及安全,但不應過分放大回收玻璃樽的風險,例如設在酒店、公司、屋苑等位置,以及山頂、鄉郊等地區的玻璃樽回收桶,被人擅自取走玻璃樽的風險相對較低,政府不應一刀切停收所有玻璃樽及收回玻璃樽回收桶。
朱漢強:回收鏈破壞 日後難復常
朱漢強又說,回收商部分玻璃樽是依靠拾荒者提供,若突然全面停收,會破壞回收鏈,日後再復收時,未必能即時找回這些拾荒者回收玻璃樽,一時三刻難以完全重建回收鏈。他說,不希望玻璃樽被用作製造汽油彈,但認為政治問題應政治解決,政府不應要玻璃樽「陪葬」。
香港玻璃再生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華洪說,該公司有七成至八成玻璃樽由食肆和酒吧回收,職員會派回收袋給商戶裝玻璃樽,再直接從商戶處收回玻璃樽,他認為這類回收被擅取的風險較低,但若政府要求全面停收,會顧全大局。他又說,近期不少商場、店舖等被打爛玻璃,相信可回收,呼籲商戶與回收商聯絡,回收被打爛的玻璃。
(反修例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