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走進社區 防洪兼「可親」
【明報專訊】政府在近年的排水防洪規劃加入活化元素,期望塑造綠化河道,「讓河道走進社區」。經評估,4條明渠將會活化,大圍明渠更有望成為市區首個「親水」休憩用地,供市民親身下水,最快2024年動工。政府也計劃在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項目興建首個市區防洪人工湖,供防洪、康樂之用。
大圍明渠或成「親水」休憩用地
本港明渠以排洪為首要功能,近年政府推廣活化,期望美化河道並提供公共空間。大圍明渠是渠務署其中一個重點項目,署方期望將明渠活化,讓市民於附近休憩,更可涉水而行。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土地排水部)梁華明表示,活化河道時會考慮水質、空間、安全和使用率,大圍明渠水質不差,河段接近民居,空間較寬敞,有條件發展成「親水」用地。至於安全考量,他表示正研究智慧洪水預告系統,根據未來降雨量預測水位上升幅度,向居民預報。
活化後 啟德河有魚有鳥
渠務署亦於啟德河兩邊做活化工程,加建花槽、仿石種植盆和魚洞石,記者現場觀察,河岸不時有雀鳥停駐,河中也有魚。渠務署高級工程師(工程管理部)黃可揚表示,啟德河出現的鳥類從活化前的21種增至在活化後的28種。
梁華明稱活化計劃挑戰不少,包括安全考量。他說設計時會參考環太平洋城市的河道,特別是降雨量相對接近的新加坡和菲律賓。但由於香港雨季和旱季降雨量差距大,水浸風險不同,需謹慎考慮。他強調排洪能力仍為首要考量,計劃活化河道時須先確保河道有效疏導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