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吸碳非製氧 專家:亞馬遜製20%氧氣有誤
亞馬遜雨林大火引起全球關注,不少國際傳媒形容亞馬遜是「地球之肺」,「為地球製造20%氧氣」,連法國總統馬克龍、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等亦分享有關說法,惟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誤解。有學者指出,亞馬遜每年處理全球5%至20%的光合作用,但並不足以影響大氣層累積數十億年的氧氣總量。不過,亞馬遜能吸收及儲存大量二氧化碳,對控制氣候變化舉足輕重。
明報記者 陳籽穎
不足以影響大氣整體氧量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認為,「20%氧氣論」或源於有人誤解亞馬遜每年處理全球5%至20%光合作用的說法。他指出,我們現時呼吸的氧氣是過去35億年累積而成,主要由藻類等海洋浮游生物及陸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每年的氧氣產量實際上並不會對大氣總量有可見影響。科學家對亞馬遜每年的氧氣產量有不同估算,例如英國牛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教授馬利(Yadvinder Malhi)估計,全球的熱帶森林處理陸地上近34%的光合作用,而亞馬遜的規模佔其中一半,故推算其產生陸地上16%的氧氣;若把海洋浮游生物計算在內,其氧氣產量只佔全球近9%。亞馬遜植物夜間亦會進行呼吸作用,動物、土壤和微生物也會吸收氧氣,抵消部分產量。
亞馬遜真正的重要性在於吸收及儲存二氧化碳,是控制氣候變化不可或缺的一環。戴沛權指目前全球陸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即使扣除呼吸作用,每年仍能吸收四分之一人類透過燃燒化石能源和土地利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而亞馬遜正是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植物和土壤亦能儲存二氧化碳,根據台灣綠色和平網站的資料,亞馬遜的生物質量儲存約800億至1200億噸二氧化碳,相等於化石燃料產業13年的總排放量。大火不止損害雨林的吸碳能力,亦會令儲碳釋放至大氣,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
儲碳量相當於13年產業排放
為何雨林對二氧化碳的影響較氧氣顯著?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卡普蘭(Jed Kaplan)指出,氧氣佔整個大氣層21%,在過去數億年的浮動非常微弱,相對二氧化碳在大氣的含量約0.04%,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浮動卻非常明顯。
根據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USGCRP)2018年的資料,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去40年增加逾兩成,主要來自人類活動,較工業革命前上升逾五成。戴沛權補充,二氧化碳雖只佔整體大氣容量少於1%,但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其升幅對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
大火亦對鄰近地區構成各種威脅,除了摧珝磽a部落及動物的棲息地,打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熱帶雨林,林火亦是赤道地區主要的空氣污染來源。釋出的懸浮粒子及黑碳嚴重影響美洲民眾的健康,亦有可能隨風飄到太平洋及大西洋地區。亞馬遜植物對調節南美地區的水循環亦非常重要,樹木減少或影響降雨模式,拉長旱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