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發明贏獎項難量產 初企破瓶頸 柏金遜助行器闖出路
【明報專訊】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餘下一半仍然充滿變數。2017年成立MedEXO Robotics(明特機械科技)的禤彥勳,發明專門協助柏金遜病人的可穿戴機械手套,創業之初便贏得多個獎項,受各方注眼;光環過後,公司要面對最切身的產品面世、收支等存亡問題。花了一年時間發現「此路不通」,禤彥勳卻沒想過放棄,決定再花一年時間重新調整,反而找對了出路。
明報記者 陳子凌
禤彥勳喇沙中學畢業,是牛津大學博士生,也是年輕發明家,公司主打為柏金遜病人研發的穿戴式機械手套,既有Ironman式外骨骼裝置概念,又有機械義肢用途,令他先後贏得多項發明獎,以及不少科創基金的青睞。一年多前,因產品設計陷入瓶頸,禤彥勳毅然決定暫緩機械手套的開發。「首先是重量,其次是外形,然後還有每個人的手掌大細不同,沒法做到標準生產」,禤彥勳道,「另一問題是價格和市場。手套售價高,而香港的柏金遜病人只有大約萬多人,有能力購買的有限,海外和內地市場又不知怎樣打入」。
開發團隊曾剩自己 被斥騙投資
種種問題湧現,令禤彥勳意識到這個產品仍處於「離地」階段,不能再繼續無止境燒錢,同時合作伙伴面對供樓、結婚等現實原因要轉行打工。最嚴峻時開發團隊只剩禤彥勳一人,以及一堆手套原型。
續開發手套 接代工幫補
「那時聽到不少閒言閒語,什麼騙錢騙投資,再難聽的都有」,禤彥勳憶述那段低谷期,「我只是覺得,不能爛尾,要有交代,而且我不認為這方向會失敗,何G就算什麼都不幹,公司也要交租呀」。痛定思痛,禤彥勳重新為公司定出方向。「手套一定要繼續開發,但不能操之過急,其間要有不同的收入渠道」,而禤彥勳想出來的方法,其實跟不少代工廠嘗試發展自主品牌時的過渡性策略一樣,就是「兩條腿走路」。
禤彥勳指出,公司一方面利用本身科技能力,在外接軟硬件開發的「代工」業務,「還好當年常常參賽和接受訪問,訓練出自己的推銷技巧,對現在傾業務有幫助」;另一方面,禤彥勳也開發能較快推出市面的自家產品,經過一年時間,協助柏金遜病人和行動不便患者復康治療的「安行健」助行器將於9月推出市場,另外兩款新產品也即將面世。
背負社會責任 生產小眾「大眾產品」
禤彥勳強調,仍然會以柏金遜症作市場,除了社會責任的使命感,「如果是大眾市場,初創公司無論從人力財力都無法與大財團競爭」,但小眾市場也要大眾化產品,因此現在MedEXO推出的產品轉走健康科技路線,累積了一定資本後,才繼而開發醫療科技的專業產品。
創業兩年有起有落,也令禤彥勳體會到為何那麼多初創企業因為資金、開發及管理人員、市場等因素下化為泡沫。接下來除了做好產品,科學園給予的3年租金優惠亦很快屆滿,禤彥勳又要開始為租金而煩惱,「或者會考慮搬去中山吧」。
自嘲是公司的CEO、CFO、CTO和COO的「多O人士」,禤彥勳說,如果當日不創業,繼續進修,日後當了大學教授才搞初創「至少找到一批研究生、畢業生幫忙」。是否現在後悔創業?禤彥勳搖頭:「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我還是會創業,重返校園可以是以後的事,不過大前提是要掙夠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