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內地公布的《中老年人上網狀況及風險網絡調查報告》顯示,近六成中老年人曾遭受過網絡謠言危害。要遏止這個現象,首先需對其進行科學辨識,時下內地人工智慧正嘗試擔任起「打假一線」角色。內地中科院計算所副研究員曹娟在日前北京舉辦的「Women Who Code」講座上表示,為了減少虛假訊息,有必要對網絡新聞進行認證。但大型資訊聚合類平台每天的新聞發布量一般在50萬條以上,完全依靠人工認證是不現實的,面向公眾,亟待建立高效的AI識謠平台。
內媒報道,為提高識謠效率,內地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阿里、騰訊等多家企業和機構已經開展了人工智慧識謠工作。曹娟帶領團隊從2013年開始致力於人工智慧技術的虛假資訊檢測研究,她表示,AI識謠公眾平台可自動及時發現可疑線索並進行認證,僅需1分鐘即能對疑似謠言事件發出預警。
基於數據驅動的方法,平台還可不斷挖掘出不同類別謠言的特性,實現對各種謠言自動識別。從核心技術上,AI甄別謠言依賴於「三多」,意即多模態數據、多層次表示與多角度判斷。
至於虛假新聞的特點,曹娟認為,假新聞往往從選題、文字表述,到配圖都呈現出較強煽動性,選題集中於社會熱點或爭議點,文字描述中情感激烈,配圖具有視覺衝擊力等。
曹娟表示,目前中科院計算所開發的闢謠平台已積累數萬條假新聞資訊,累計認證數十萬次。除去文字造假,圖片視頻造假也愈來愈多,「我們將虛假新聞配圖分為複用的過時圖片、能引起歧義的誤導性圖片及篡改圖片。
假新聞通常呈現出新聞要素缺失、圖像質量低、內容包含色情敏感廣告等低俗訊息,以及圖文不匹配等特點。例如,有些假新聞中的配圖會出現滿屏瀰漫沖天大火、公路凹陷深坑、被棄男童在垃圾廢墟前嚎啕等畫面。」
除了鑑別虛假新聞、虛假圖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近日與某奢侈品電商宣布共建聯合實驗室,探索智慧鑑定和內容分發、在線鑑定商品業務等內容。與人工識別假貨相比,在強度、效率等方面,AI有著突出表現。
曹娟舉例,一般識別假LV包的專家,工作一天只能鑑定五六個包,而AI篩查一個包僅需幾分鐘。實際操作中,AI先在大量篩選中發現異常情況,報警示錯,再由專家來做進一步甄別。即以AI技術打假為主、以人工審核為輔,AI還不能替代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