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昨日下午,在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這塊位於江蘇鹽城的自然濕地成為中國第十四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 此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總面積達188,643公頃,是東亞-澳洲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一期所在的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 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首席政策官尼克拉·克羅克福德說,「鹽城及周邊的東沙輻射沙脊群與條子泥濕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候鳥保護區,全球40%的候鳥秋天都會來此棲息約10周,其中包含勺嘴鷸等6種瀕臨滅絕的鳥。」 高科技「天網」呵護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物理隔離欄和隔離河道嚴密保護,24小時監控無死角,5架無人機長年海上巡邏,護鳥雷達日夜工作,諸多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讓茫茫灘塗變成呵護候鳥的一級管控區。2017年,鹽城成立海濱濕地研究院,為保護區建設增強科研實力。2018年,鹽城對外正式宣布停止條子泥區域圍墾,並建立鹽城市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加以保護。此外,緩衝區的生態修復也不斷推進,周圍的飼料加工廠等企業已全部強制拆除。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鄒毅實介紹,他們用多種科技手段精細化守護候鳥,「回家」的丹頂鶴還在10公里外,雷達就已捕捉到信息,自動通知周圍的風電場關閉風機,避免對飛行的候鳥造成干擾和傷害。 今屆大會有38個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接受審議,中國佔2個,包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