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污水處理技術未及完善,成本效益較低,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學水技術中心主任及環境研究院副院長陳光浩教授率領團隊研發新的污水處理技術——SANI殺泥技術,能提升污水處理的效率,節省成本之餘,所需設施佔用的空間亦較傳統設施小。該技術更獲得2018年香港環境卓越大獎計劃的「香港綠色創新大獎」金獎,渠務署正研究會否採用該技術。
香港的污水主要由住宅和商業樓宇中}廁、洗澡、廚房用水等產生,污水會經污水處理廠處理,經淨化的污水潔淨度達標後,會排放到海洋。傳統污水處理技術利用沉澱等方式,水中的污染物會轉化成大量污泥,消耗較多能源、需要較大空間建立設施等,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陳光浩及團隊研發的SANI殺泥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能減少污泥量、能源耗用及處理污泥所需空間。校記早前參觀位於沙田污水處理廠的殺泥技術示範廠(用於投入實際運作前收集數據),了解其運作原理。
利用細菌誘導生化反應 減污泥產生
陳光浩說:「SANI殺泥技術的研發過程始於2004年,希望找出更便宜、更有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不止可在香港應用,希望未來能將技術推廣到內地及世界其他地方。」香港因處理污水而產生的污泥,會在屯門污泥處理設施T.PARK焚燒,過程消耗大量能源,而SANI殺泥技術利用由硫循環細菌誘導的生化反應,減少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污泥,同時加入「硫酸鹽還原菌」,可淨化含大量污染物的生活污水。
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水技術中心項目經理王博說:「因(處理污水的)污泥量減少,成本效益相對增加,不止可大幅減少焚燒污泥產生的溫室氣體,同時可減少耗電。」他稱全球多國對此技術有興趣,「古巴、泰國、日本、菲律賓、卡塔爾等都希望參與SANI殺泥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該技術目前已獲5項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利,包括香港、美國、日本及兩項中國專利;除了獲頒本港的環保獎項外,亦獲2018 IWA Project Innovation Award-Breakthrough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國際水協創新大獎——突破性研發成果獎)銅獎等國際獎項。
文:校記 麥天諾、李啟天;傳媒teen使 李駿耀
圖:蘇智鑫
文字整理:鄭惠霞
【文章經編輯刪節】
■校記感想
◆盧舒程(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中四)
沒想過污水處理的工序是如此繁複,過程中要加入不少化學物料,以及經過一些生物分解過程。另外,我了解到香港的污水問題需要正視,但大部分港人只茞援騤g濟,忽略香港的環境問題與背後所需的科技發展。
◆李啟天(香港華仁書院,中四)
參觀污水處理的過程令我感到香港在這方面的設施投放了很多心血和資源,污水處理過程嚴謹,甚至生物分解的程序也絕不馬虎,態度認真。香港的科研專才能利用不同的創新技術研究省時、省成本且有效處理污水的方法,值得欣賞與學習。
◆麥天諾(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中四)
近距離觀察污水處理的過程令我印象深刻,因為這個機會很難得,而且滿足了我對污水處理的好奇心,更讓我從中學習到不少解決問題的技巧。
■傳天手記:科研學業 均需堅持
這次採訪負責研發污水處理新技術的團隊,令我學會要對研究有堅持,先嚴謹分析比較,再改良現有技術,並反覆測試、驗證結果等,當中的科學探究精神、嚴謹的態度,是在學習或做事上都值得遵守的原則。研究團隊把這些原則具體實踐,提醒我不論是專家科研,還是學生面對學業,都應具備這些態度。
傳媒teen使 李駿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