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腹痛、脹氣、一緊張就想上廁所,或出現其他排便狀況的改變?小心,你可能有「大腸激躁症」問題!中醫師表示,現代人生活緊張,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讓腸胃健康亮紅燈,如果又遭遇環境、情緒上的影響,便容易使腸躁症找上門,誘發各種胃腸不適症狀。
中醫師趙品諭表示,只要口還能吞嚥,馬桶不會蹲太久,也不會太難上出來,多數人往往就會自覺自很健康。但現代人卻常常忽視身體中間臟器-腸胃的保健,即使腸胃健康已外強中乾仍不自知。直到腹痛、脹氣等各種腸胃不舒服症狀開始展現,做遍各種檢查,查不出原因後,才發現原來是腸躁症問題悄悄上身。
趙品諭表示,腸躁症是一種因腸胃過度敏感又反應過度引起的症狀,中醫角度認為,導致其發生的原因,和肝鬱脾虛體質有關。
事實上,中醫所說的肝,主要作用在於疏理身體的氣、血、津液,如果以現代醫學來看,大概指的就是負責人體神經功能的調控。
因此,中醫理論中有肝鬱體質的人,往往會呈現一種身心緊繃的狀態,也容易遭受影響出現各種失調的症狀,譬如,失眠、月經不規則等。
中醫調理腸躁症
首重疏肝解鬱
而中醫的脾,則有能運化水穀精微的作用,以現代醫學角度分析,指的就是腸胃的消化與營養吸收的功能。所以屬於脾虛體質的人,往往會出現諸多與消化、腸胃道機能有關的不正常症狀。
不過,對於肝鬱脾虛體質引起的腸躁症問題,到底該怎麼治療才對呢?中醫在調理腸躁症,可以套用近幾年流行的新概念,也就是腸胃是身體的第二個大腦,它會透過「腦腸軸線」與人的身心交互影響。換句話說,腸躁症這個毛病很像是人體胃腸對於主人忽視它的健康,而鬧情緒的一種生理反應。
所以針對這類肝鬱脾虛體質者,中醫在調理上講究從疏肝解鬱著手,可用方劑「逍遙散」來幫忙。方中的柴胡能疏肝解鬱,當歸、白芍有利養血柔肝,加上薄荷少許可以加強疏肝解鬱效果。而白朮、茯苓,則有益氣健脾之用,再用乾薑和中益胃,最後加甘草調和諸藥;上述諸藥合用,能使肝氣得疏、脾虛得補。
營養師小叮嚀
最後,趙品諭提到,中醫處理腸躁問題除了上述常見的肝鬱脾虛體質外,也會視患者體質的不同做調整。但仍要提醒的是,告別腸躁症問題,最好仍應從調整過去不當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才是讓身體和腹中腸胃伙伴和諧共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