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背景資料
社交媒體在不少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年輕人尤為熱中。在社交平台上用戶可建立個人檔案及與各人聯繫,並以文字、圖片、影片分享日常生活大小事。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在2018年7月公布有關社交媒體和青少年精神健康關係的調查,以網上問卷訪問2045名小四至中六的學生,發現93%受訪學生有使用社交媒體,94%最常以智能手機瀏覽社交媒體。
分享照片為主 或致年輕人焦慮
青少年的精神健康與使用社交媒體習慣有關,2017年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調查5個社交平台與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關係,其中YouTube被青少年評為對精神健康產生最正面的影響,其次是Twitter和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的評分最低,被認為是最不利精神健康的社交平台。皇家公共衛生學會總裁克拉默(Shirley Cramer)指出,Snapchat和Instagram以分享照片為主,這可能是引致年輕人缺乏信心和焦慮的原因。
以社交媒體追蹤新聞 識讀能力較佳
2018年香港浸會大學的研究顯示,常透過社交媒體追蹤新聞的青年,在識讀能力上略為優勝於使用傳統媒體的青年。浸大教育學系副教授顧伊麗分析,社交媒體用戶就同一則新聞,較容易接觸平台上不同意見,故更有意識地用批判思考理解內容。
但研究同時發現,八成學生在社交媒體追蹤新聞時有留意新聞來源,但每兩名學生中,便有一人不知道社交媒體會以新聞信息演算法,即分析用戶偏好而篩選新聞。
◆歡迎同學就以下議題或自選議題發表約300字的個人意見,可連同聯絡方法投稿至living@mingpao.com,獲刊登者可獲明報出版社100元書券。
?教師應否避免在校園與學生討論政治議題?
?你有何方法解決中港矛盾問題?
◆蘇灝逸 救恩書院中五
擴人際網絡助紓情緒
社交媒體為青少年提供情緒宣泄渠道,有助改善心理健康,因此我認為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利大於弊。
現時不少社福機構以WhatsApp、WeChat等即時通訊平台,為青少年提供外展輔導服務,為性格內向或受情緒困擾的青少年提供心理輔導。社交軟件不受實名限制,容許青少年以網名與社工交談,有助鼓勵情緒受困、失去生活動力者主動求助,尋求專業意見。此外,社交媒體令青少年有機會結識來自不同地方的網友,擴闊人際網絡。青少年遇到煩惱時,如不欲向家人或師長傾訴,可透過社交媒體向網友傾訴,藉此釋放壓力,紓緩情緒危機。
社交媒體有如一把雙刃劍,若青少年過分投入可能會荒廢學業,影響與家人關係。因此青少年利用社交媒體時,必須認真控制及管理時間。
(原文經編輯刪節)
◆容道謙 東莞工商總會劉百樂中學 中五
與他人比較或損自信
2016年11月香港青年協會媒體輔導中心訪問1855名中學生,指出近五成半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間為2至6個小時,近一成半為6小時或以上,超過九成受訪者透過智能手機使用社交媒體。可見使用社交媒體成為青少年的生活習慣,但長期使用手機會危害健康,如影響視力,若過度沉迷更可能影響學業。青少年亦有可能將自我價值建基於社交媒體上,甚至將自己與他人比較,因而缺乏信心和感焦慮。
話雖如此,使用社交媒體仍能造福青少年,如藉此找到志同道合的網友,擴闊社交圈子。
其次,青少年可在社交媒體向朋友分享日常生活,或獲取更多知識以增值自己。在社交媒體上,青少年也可藉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帖文,紓解學業壓力。
總而言之,青少年必須妥善使用社交媒體,才能得益。
(原文經編輯刪節)
[通通識 第587期]